另一个人道:“必然如此!秋大人毕竟是女官,连吃饭都是小灶独做,哪能和咱们几个糟老头子一起吃苦。”
方铭这个人特没有立场,还特爱摆谱,听他们一说,眉头立马皱起来,眼看又要朝我发难,我朝他们一抱拳:“诸位大人不用谢,这都是下官应该做的。”
方铭将信将疑道:“这是你买的?”
我刚要阴阳两句,想说被你们沾光是我应该做的,送冰的衙役就道:“是啊,秋大人吩咐的。”
这小伙子太机灵了!我决定待会儿给他点感谢费!
方铭自觉有点过意不去,便主动教我怎么辨别上任文书。
文书主要有两件,一是委任状,二是身份证。
根据得官的渠道不同,委任状又分几种,如“敕牒”、“旨授”或“判补”等。
一般六品以下的官员上任,都属于旨授,当初莫凡是从静海知县做起的,所以他第一个上任文书,是由吏部颁发的旨授状,上面有吏部公章。
身份证则是由朝廷统一制作的,在取得官员身份的时候,如科举考中进士时授予。上面写有官员的年龄、籍贯等详细信息,还有些关于容貌的表述,另外还要注明他的祖、父两代籍贯、出身,最后授予的长官和承办人还要签名、盖章。
这两样都是一式三份。朝廷保管一份,上任官员手持一份,任命地的地方官手里还有一份。
表面上看,很严谨。最大的疏漏在于,任何一个文件上都没有画像。也就是说,任何人手持真文书,都有可能冒任。
其实历朝历代都有冒任官员的案例。比较有名的是,《西游记》中唐僧的父亲高中状元,后被授予江州刺史,坐船赴任时被歹人谋害,歹人拿着他的官凭上任,做官多年未被别人识破。
一般出了这样的案子,要从身份证上列示的人际关系开始排查。
事实上,商人背后的主子,早就越过直隶省,直接上折子给康熙皇帝密告莫凡。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上折子的人多了,皇上自然起疑。在这次巡视团下来之前,吏部和刑部就分别派人一起去莫凡的籍贯地调查过。
吏部官员此行就带来了调查结果。他们甚至还带来一张画像。据说是莫凡高中举人之后,族里出钱画了挂在祠堂里的。
尽管画像上的人一看就穷酸自卑弱不禁风,和现在又胖又壮颇有气势的莫凡差别很大,但仔细看,五官还是很像的。尤其是那张香肠嘴……
正如雍亲王所言,结合调查结果和画像来看,根本不存在冒任的可能。
难道我真被沈如之耍了?
第102章
核验完文书后, 我又翻阅了一下吏部、督察院对天津的考核结果。
各项数据,基本和说书先生反馈一致。
小乞丐们所说的两个问题,一个阿芙蓉, 一个帮派,都比莫凡上任前, 减轻了很多。
在津领帮的盘剥下, 商人无利可赚,走私到天津的阿芙蓉大大减少。其中大部分都被津领帮自用了,极少部分流通上市, 价格奇高,非寻常百姓能消费得起。
津领帮在天津一家独大, 没有竞争之后, 再扩张只会减少人均所得, 所以现在对帮派成员管理很严,轻易不纳新。
有了漕运和阿芙蓉的收入,他们也懒得再去收保护费了。只有些不愿意干活的懒汉, 才在袖子里藏斧头,伺机敲诈勒索。
从形式上看,津领帮其实也算是被朝廷变相招安了。
方铭还说, 在下属评价方面, 莫凡得分是清廷历来最高的。
首先由于政绩好, 朝廷给他们留的火耗银多, 其次浮增的关税,一部分用来补贴人头税, 另一部分当福利发给了下属。所以从洲到县, 天津各级官吏收入都排在全国前列,仅次于江南两省。
综上, 巡视团四位官员一致给出最高评价。
不过,关于他的身份,他们仍颇有微词。
“言谈举止,没有半分文人姿态。右手受伤不能写字,眼睛也视物不清,看文书须得师爷口述。奇也怪哉!”
是啊,哪有这么巧的事儿!
我脑子里一团迷雾,心里十分矛盾。
雍亲王说让我审莫凡,但以我的官职,自然不可能在公堂上审。
请示过他,来到牢里。
莫凡没穿囚衣,穿着他自己的粗布里衣,蹲在地上和自己下棋。
地面上画着简单的九格棋盘,上面摆着小石子和掰成小节的树枝。
这是一种三子棋,玩法和五子棋差不多,率先连成线的一方获胜。
我到的时候,他手里一节树枝正要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