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人商议了半天,把种种细处全都商议妥当,唐时锦又重写了一遍,王慎行也直接在她这儿写了折子,一齐递了上去。
十余日后,折子到了京城,先到了内阁手里。
阁老王恂实先看了,便赞道:“不愧是财神爷!字字珠矶!”
旁人纷纷道:“出了何事?”
王恂实拿着折子,递过去给赵守辅看,一边向众人道:“是庆国公的折子,说了一些丝绸之事……”一边又向赵守辅道:“头一遍看时,下官想说这不是胡闹么?可是细看下来,又觉得十分绝妙!”
旁人听了,也不由得好奇,谢次辅便凑过来与他同看。
炎柏葳坐在外围,挑了挑眉。
他如今初来乍到,还处于吃闲饭的阶段。
当然了,他是有捷径的,不管是沾媳妇儿的光,还是从他自己这方面走,都有捷径。
但捷径未必是真正的捷径,此时亮出身份,并不是好事,对他,对唐时锦都不是好事。
为什么呢?
因为如今的内阁,权限实在是太大了。
正常来说,奏折到达京城,应该由通政使司汇总,之后由司礼监呈报皇帝过目,再之后才交到内阁,由内阁负责草拟处理意见,再由司礼监把处理意见,呈报皇上批准,最后才是校对下发。
但如今,由于元盛帝懒于政务,多年以来,就渐渐的变成了,各地奏折先汇总交到内阁,由内阁梳理之后,将大事奏报皇上,然后再按着皇上的意思,做出处理。
这么一来,内阁诸人,只要齐心,可以轻松的把持朝政,想让皇帝知道什么,他就知道什么,不想让他知道,他就不知道。
就因为内阁的权限太大了,所以,他们绝不会喜欢任何人来分权。
他们更喜欢元盛帝这种不管事的昏君,或者扶一个听话的傀儡上去。
也所以,不管是暴露他与唐时锦的关系,还是暴露他的真正身份,表面上他们可能改颜相向,可私底下,他们会想方设法置他于死地!
所以不能轻易暴露。
再说了,炎柏葳也不介意吃闲饭。
他又不是来当阁老的,来这儿,看清楚,摸清楚,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一直等着几个阁老都看过了,他才凑上去,瞧了瞧媳妇儿的折子。
唐时锦这手字儿,极有气势,非常唬人,而行文乍看文理粗疏,可是愈读,愈觉得里头展现出来的崭新的商业理念,熠熠生辉。
而且整个构想完整成熟,关于未来的展望恢弘大气,计之后世,所谋何止百年,为的是这整个天下,而非“君”。
最关键的,里头还透着一丝属于商人的小狡猾。
为什么这么说呢?
如果一个人站在中间,那她为手下人谋福利,上司的利益就有可能受损失,但唐时锦却提出了遴选的方式,也就是说,皇商中间会有优胜劣汰,而这个遴选权,是敬祈钧裁的。
也就是说,这事儿江南官员自己说了不算,是报过来由上头决议,这里头能做的文章就多了。
很知趣,很会办事儿。
还是那句话,你想做事,起码要先掌握权限,并不是只有善念就能做成事情的,适当的逢迎让步必不可少。
炎柏葳与有荣焉。
他将折子交还了,抬眼时,就见陈剑儒正看着他,迎上他的视线,也没有回避。
炎柏葳从容的点了点头。
那边赵首辅慢慢的喝了半杯茶,就道:“诸位,自从国公爷到了江南,真真是诸多神迹。”
“正是,”王恂实道:“新粮震惊世人,这丝绸也不遑多让啊!”
“何止!”谢次辅道:“国公爷未入朝堂时,就曾做出‘玻璃’、‘骨瓷’,无不是利国利民之事。”
赵首辅道:“如此,诸位有没有想过,可在江南重立陪都?”
第551章 借花献佛
炎柏葳静静的听着。
瞧,都不用他开口,就只站在唐时锦这边儿的人,就够用了。
几个阁老商量妥了,这才去找元盛帝报喜。
元盛帝果然十分欣喜。
通常无能之人,最喜欢依赖外因,元盛帝现在就是这样的,他深深的觉得,唐时锦旺他。
瞧,他只要一陷入低谷,唐时锦就能弄出什么大好事儿,挽救他的政声,重铸明君之象!
他感动的连连道:“唐卿真乃大庆之福!万民之福!朕之福星!!”
元盛帝是一个很情绪化的人,他感动之下,甚至想给她封王。
然后被大家劝说着暂时放下了。
唐时锦还太年轻,之后谁知道她还能做出什么来?真要是封了王,那以后就封无可封了。
再说了,大庆朝如今还有几个王?
连平郡王都贬了,两个老皇叔也都老朽了,一死之后爵位一降,正二八经的王,居然只余下了卫王爷和边关的靖王爷,两个亲王,一个巴掌用不完就数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