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说,从现在开始到十月末,姚海芸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 每天到了供销社就有一堆事在等着她处理。
自打上次跟姚海芸在供销社见过一面,凌可为之后便经常借着来买东西的由头来供销社, 这天姚玲玲一看他又来了, 跟武镇川交换了下眼神。
姚海芸忙着供销社的工作, 这几天基本不怎么来门市部,凌可为自然碰不到, 进来以后他在供销社内扫了一圈,站在柜台前佯装挑选商品,实则眼睛一直盯着柜台后的门帘。
上次,姚海芸就是从这里走了出来。
姚玲玲照常招待他,笑着问道:“凌技术员,今天要点什么?”
“我想买一瓶墨水。”
凌可为说完踌躇了几秒,觉得自己不能再这么继续下去了,他这样盲目的碰机会式偶遇不确定性太大了,趁着姚玲玲给他打包墨水的功夫,他小心低声问道:“你们主任?”
姚玲玲贴心解释道:“主任这段时间很忙,不怎么来门市部,如果你找她有事的话,我可以帮你喊一声。”
凌可为一听姚海芸很忙又退缩了,急忙说:“也不是什么大事,算了。”
说罢,付完钱就拿着墨水走了。
武镇川在一旁看着都替他着急,“这都几次了?他还真能耐得下心。”
姚海芸事业心很强,姚玲玲仔细想了想,觉得主任背后有一个这么耐心肯支持她工作的男人好像也不错,这几次下来她对凌可为也有点刮目相看了,欣慰道:“应该是这周的第三次了吧,还挺执着的。”
武镇川叹了口气,恨铁不成钢:“唉,男人就要该出手时就出手,他这样磨磨唧唧说不定主任就被别人抢走了。”
“说什么抢不抢的,主任现在又没跟他在一起。”
姚玲玲表情嫌弃,“我是真听不惯你说话。”
论伶牙俐齿武镇川是比不过她的,这会儿供销社又来了顾客,他也懒得跟姚玲玲闲聊了,专心做自己的事。
供销社仓库门口,姚海芸正在清点今年的化肥和农药数目,确定没问题才安排人搬进仓库存放。
海带和对虾的收入几乎占据了南营岛渔民整年收入的80%,生产队每个人都很重视,想到再过一周就能进海捕虾了,各个生产队也进入了紧锣密鼓的准备中,岛上的制修厂派出了一个16人的小组,每4人一个小组,专门为各个生产队提供渔船维护和维修服务,会一直待到渔期结束。
公社领导姚国新更是接连给生产队开了两场大会,力图今年的对虾捕捞量翻一翻。
时间未到,一艘艘渔船在海面上排成行,秩序井然,白帆在风中飘扬,渔船整装待发。
长桥大队生产队目前有大榷子三艘,中榷子五艘,小榷子三十八艘,另有一艘70马力的机动船和七艘20马力的机动船。
大榷子能载重5吨以上,一般用于花鱼流网作业,渔闲时期还可以接点运输的活干。小榷子虽小,但五脏俱全,能做饭能睡觉,一般能在海上连续工作四五天。
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船都是从封建船主那收来重新分配过的,机动船则是建国后由原木质榷子装机改造成的,可以独立到较远的海域进行海上作业。
不同吨位的船适用不同的捕捞作业,捕捞的对象不同,流网还是拖网,网眼大小也有差异。
除了这些,人员分配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谁的捕捞技术更高超,能用眼看出哪是真鱼群,哪是假鱼群,省得空网。
又是谁喜欢偷懒耍滑头糊弄工作。
要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把优点发挥到极致,需要海上生产队长有着极强的大局观和灵活的调动能力,知人善用,还极其考验姚昌盛对成员的了解,一早他就把队员们都叫到了家里,商量怎么分配今年的渔船以及人员组合。
捕虾是岛上大事,眼下这个关头,除了队里要上船捕虾的男人,妇女儿童也聚在了姚家,马兰英烧了热水,往两个壶里各丢进去几片茶叶,先给姚昌盛他们端过去。
另一壶是她们喝。
马兰英铺了张凉席,大家坐在上面一边织渔网一边聊天,先开口的是林秀莲,“我听老二说今年你家要接军属?”
织了那么多年的渔网,马兰英早就练就了盲织的本领,笑着回:“是啊,都商量好了,估计再过两个星期就来了。”
沈芳芳家里今年也负责接军属,顺势接了话:“这么快啊?看来我这两天要把家里收拾收拾了。”
林秀莲用手肘戳了戳潘冬珍,她是妇女队长,知道的消息比较多,她问潘冬珍:“哎,我听说随军的家属都是直接给城镇户口,可以吃城市粮,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