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儿——”萧瑜用沙哑的嗓音轻唤了一声,冬儿便立刻停下了,又坐到他身边。
“对不起,让你担心了。”
萧瑜无力地说道,嘴角渗出一丝血痕,他望着冬儿的脸,竟然似饱受摧残一般,比身体上的剧痛,心上的伤痛一样难耐。
冬儿努力让自己带着笑意讲话,拼命摇着头:“不要胡说,你要好好休息,你要快点把病养好了,不许再说话了。”
“嗯,我都听你的。”
萧瑜堪堪抬起手,握住冬儿一双葇荑,用面颊贴近她温热的掌心,一双多情眼直盯着冬儿不放。
“不要看我啦,快闭眼!”
萧瑜十分委屈,低声说道:“若是我不看你,你走了怎么办?冬儿,方才我好似做了一个梦,我梦见……”
冬儿微微侧着头眨巴着眼睛,等萧瑜继续往下说,他却忽然不言,轻轻摇头,称自己忘记了。
“我不走远啊,你想吃什么不要,我来给你做,你要好好吃东西,这样才能养好身体。”
“不必了,这次中了剑伤,又伤在心口附近,我这几日吃不下东西,你莫要操劳。”
“好吧。”
萧瑜又把眼睛睁开,先是看她的掌心又抬眸抛出两道弯钩,勾挂着冬儿的身子,让她半步也离不开。
冬儿明白了他的意思,在他额心上轻啄了一口。
“殿下,你要好好休息,要快快好起来。”
萧瑜在榻上一连歇了五日,才得以下床走动,这些日来,都是冬儿寸步不离照料在侧,期间除了萧琳和梅音来看望,再无旁人前来打扰,反倒似在宜兰园时,萧瑜卧病在他,冬儿在旁小心呵护。
清明节早上,冬儿和梅音起了个大早,去小厨房中做了不少青团,打算分给众人去吃。
吃青团本是江南地区的风俗,然当朝宽放商贾,不少南方的风俗与北方民俗交融,冬儿所得楚琳琅的《阜丰集录》中也记载了江南青团的做法,冬儿也想让萧瑜吃些清爽的东西,解一解身上的困乏。
萧琳和萧瑜虽为手足,可是口味却不大相同,萧琳不喜甜腻,萧瑜却偏爱吃些香甜细软的东西,因此二人便分开来做,梅音的青团已经出了蒸笼,一个个用荷叶包好,冬儿还在细细碾磨馅料,早上才梳好的鬓发,早已被汗水打湿。
梅音看她小心严谨的模样便觉得有趣,在一旁看了好久,冬儿才发现她在帮自己打搅糯米粉,还被梅音抹了一连的□□,活像一个花脸小猫。
梅音练过拳脚功夫,冬儿争不过她,便抢了一个梅音做好的青团大口吃起来,梅音说她还是一个小孩子,经历了这么多事,还是这样稚气玩闹。
看着冬儿消瘦的面颊,梅音也觉得心疼,她这几日可不比萧瑜好过,能多吃些东西也是好的。
“好好吃啊,为什么你做的馅心这么好吃,豆沙里还有花香?”
冬儿吃了满满一大口,举起梅音的青团端详,却看不出来有什么不一样的门道。
梅音又给她拿了一个莲蓉馅儿的,道:“自然是加了些晒干的杏花和桃花,我本想做对香囊,采多了些,不舍得浪费了那些花儿朵儿的,就放了些。”
“唔,唉,我做的一点都不好,没有什么特别的花样……”
梅音用筷子打了一团,看了看冬儿打的豆沙馅儿,当真是细如雪屑,可过轻纱。
梅音把筷子一丢,轻哼了一声:“哦,原来这样还不好?这不比宫里做得还要精细,我可没有你这份细心,整一粒豆子还在馅儿里,你就是想要比我下去。”
恰提到此,冬儿便问起了萧琳,只知他一早便同国公爷夫妇二人前去紫烟山踏青祭祖,却不知为何梅音不一同前去,明明梅音前日便说想要外出逛逛,无奈冬儿忙于照料萧瑜,一直没有时间陪伴她。
“他啊,”梅音仍噘着嘴,“我不要和他一起,也不想和他说话。”
她今日特意梳了倭堕髻,却还是遮掩不住颈上嫣红的瘢痕,又气恼萧琳这几日不让她在旁协查,一时气恼于他。
“啊,那你为何还做了这么多青团给二殿下吃?”冬儿自然没听懂她话中的意思,直言问道。
梅音心里更恼,拂袖赌气说道:“才不给他呢,我分一份给国公爷夫妇吃,其余的送给张大人和杨将军,一个都不给他留!”
两人打打闹闹,将冬儿那份青团做好了,恰好此时萧琳差人来叫梅音,冬儿也正好带着放凉了的青团去看萧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