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是亲爹步步紧逼,一边是媳妇连哭带骂,杨爸夹在中间,怎么也不行。
最后杨爷爷对杨爸软硬兼施,当老的甚至要跪下来朝儿子磕头,杨爸妥协了,夜里,趁杨妈睡着,把刚出生不久的小儿子抱出来,给了等在门外的杨爷爷。
然后杨利民抱着孩子,连夜上火车走了。
杨妈当时醒来后,望着空荡荡的身侧,闹得天翻地覆,说什么都要和杨爸离婚,谁来劝都不管用。
那时候人都不兴离婚,但杨妈就是要做那个十里八乡离婚第一人,她说有杨爸这样的男人,落到杨家这样的婆家,她死都过不下去。
后来还是小杨元一直哭,哭得脸红脖子粗,嗓子都哭哑了,谁也哄不下,眼看哭得要背过气去,杨妈心疼小女儿,这才心软,勉强回来继续过。
只是因为这个,杨妈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和杨爸说话,也是因此,家里后来大小事,杨爸越发沉默寡言,都让杨妈拿主意。
对于杨爷爷杨利民这两个抢她孩子的罪魁祸首,杨妈更是想起来就骂一次。直到杨爷爷死之前,杨妈都没有踏进杨家老宅半步,甚至杨爷爷去世,停灵出殡,杨妈也是一眼都不去看,别说戴孝,连个白布条都没给他戴过。
最艰难那段时间,杨妈坐在床上,夜夜流泪,小杨元靠在她床头闹,家里杨月做饭,杨文平日日惦记给妈吃鸡蛋补身子。尽可能哄着妹妹玩。
后来时间长了,杨妈再想不开,也得想开,日子总得过。只能劝自己,小六在排长家当独子,会吃得好穿得好,肯定比在家享福,以后肯定跟着人家有出息。
只是,再怎么劝自己,毕竟是自己千辛万苦生下来的孩子,怎么不想念,怎么能不惦记呢。
然而自从那次抱走小六后,杨利民再没回来过,连杨爷爷去世,也只是让妹妹杨小姑捎过来一封悼念信,也因此杨妈这么多年,再没见过小儿子。
刚看到电报,让去接孩子的时候,杨妈自然是非常高兴地,但电报里那种扔麻烦的样子,让她无比气愤,她当成宝贝一样,千思万想的骨肉,竟被他们这样对待,简直欺人太甚。
杨爸杨妈拿着电报去老宅了,他们固然立刻想过去接孩子,但杨利民死了,这一系列后续怎么个章程,该怎么处理,必须得让老宅派个人一起去,否则事不就全落杨爸身上了。
杨妈恨恨的想,管杨利民怎么办,她只要她儿子,但这显然不现实,你去了,这都姓杨,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兄弟,难道一点表示也没有,接了孩子就走?部队里问 ,你说我不管爱咋滴咋滴?这说不过去。
所以尽管杨妈心里多大的气,这时候也不得不憋住。算了,只要能让她见到孩子,她什么都可以忍。
家里,杨兰跟他们讲这些陈年旧事。
可眼看杨媛东西都收拾好,提前打好招呼帮忙的三轮也来了,杨爸杨妈还没从老宅回来。
人多好干活,众人七手八脚将杨媛的东西,塞进三个三轮车里。
杨文平还想让杨媛再等一下,等杨爸杨妈回来,一块送杨媛过去,却久等不回。
杨媛手里提着贵重物品袋子,“四哥,我就不等了,一会天黑人家还得回家呢。”她指的是骑三轮车的人。
“下次吧,下次找机会,我再领爸妈过去,看看我的房子。”
第139章 怅然若失
杨文平帮杨媛搬家,看她确实收拾的挺好,就差拎包入住了,他也再不好说什么。
晚上,他靠在床头,心情郁郁,有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萧书婉坐在梳妆镜前,抹雪花膏,抽空瞟了他一眼,“怎么了,回来后怎么一直不高兴?”
杨文平眼皮垂下,不知道该怎么说,但看着杨媛东西搬出家那一刻,心里特别难受,难受的他扭头想落泪。
从来没有哪一刻,杨文平深刻的感觉到,原来这就是长大。
以前,他们家这个院子里,有大哥来回跑闹,二姐说说笑笑,三姐总是坐在小板凳上,抿着嘴笑,他自己喜欢靠在家里那颗枣树下晃悠,而元元叽叽喳喳,跑来跑去,一会跑他跟前,说想上树,一会躲三姐怀里,缠着翻花绳。有时候追着大哥二姐,人家嫌她人小不跟她玩,她扭头就要拉着爸妈告状。
这些画面好像就在眼前,甚至他还清楚记得每个人当时脸上的笑,谁知一转眼,就过去这么久了,他们也都长这么大,离开了家。
大哥在东北,二姐出嫁了,三姐下乡当知青,媛媛也搬出去了,连他自己,如今也结婚有了自己小家。
小时候以为,自己要出去读书,很可能在外边工作安家,会成为离家离父母最远的那个孩子,谁能想到,时至今日,竟是他留在家里看着兄弟姐妹们一个个远去,成为了唯一守在父母身边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