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仅是担心他一人在长安, 也担心他一人回去, 路途上不安宁。我们河北士子中, 好不容易出一个贡生,可得护着一些。”
那些人脸上都带着笑,说起河北士子的不易,也十分坦然。
李亨听过天幕, 又知道这些人在河北, 是受到其他士子的排挤与打压的,对他们也越发同情了。
“既如此, 那边多留一留也好,长安有名的大儒也多, 你们若是愿意,我也能引荐一二。”李亨诚心道。
“真的吗?兄台可为我等引荐大儒?”几人听了, 顿时眼睛放光,他们在河北找不到好的先生教导, 一直都靠自己苦读和彼此帮助学习, 如果能得到名师指点, 必然助益很大。
李亨的话已经说出去了,他想了想,虽然自己已经不是太子,在上流阶层的社交圈中, 也没那么得脸了,可到底还是个王爷, 而且他自己不行,他还可以找皇室中其他人帮忙搭一下线,再不济,找高力士想想办法也行。
他点头应承道:“可能寻不到那一等一的好先生,但比河北的那些先生要好一些的。”
士子们顿时激动起来,纷纷举起酒杯,向他表达感激之情。
李世民听了李亨给士子们引荐先生,还带着陶冕,与其他贡生参加诗会酒会之类的,对高力士道:“你看,他只要寻到了对的去处,也能做点事的,对吧?”
高力士也笑起来,这么多年,第一次为李亨这般高兴:“大家说的极是。”
至少这样一来,李亨是拉了一波河北士子的好感的,还打开了一点缺口,河北是大唐的河北,不是安禄山一人的河北,朝廷想要将河北的人心收拢来,这样的事,是需要人去做的。
在殿试之前,李泌第二次做了阶段性工作报告,李世民根据他查实的证据与事实,给李瑛三兄弟翻了案,又在长安引起了不小的波澜。
谁也没想到,皇帝会在有生之年,真的给先太子几人翻案,对于自己听信谗言、铸下大错的事,直接在昭告天下的圣旨中写了出来,没有做什么修饰和遮掩。
同时,皇帝命人给李瑛三兄弟移坟,重新葬入了皇陵,还命寿王李瑁代他母妃武惠妃,在移坟后去坟前致歉。
至于武惠妃,李世民本想直接将她挪出皇家陵墓的,看在李瑁这个玄孙的面子上,还是算了。
李世民从李隆基记忆中得知,李瑁这孩子,还是挺重情义的,他出生后便由宁王李宪抚养,在李宪去世后,给李宪守孝三年,那段时间,还正处于李隆基抢走杨玉环没多久后。这孩子也是倒霉,先失去了自己喜欢的王妃,不久后养父又去世。
虽然事情是过去挺久了,但是估计他和李隆基的父子之情,也是没什么可挽回的了。
李瑁去李瑛三人坟前焚表致歉后,回来宫中复命。
本以为由高力士转告一声即可,没想到李世民让他进了大殿。
李瑁有些惊奇地发现,自己这个父皇,精神头儿比之前好多了,整个人有点复返青春的感觉。
李瑁将自己给三个兄弟上坟的事儿说了一遍,李世民听罢,道:“此事,最大的错误在你父亲与你母亲,你代你母去致歉,只是尽人子本分,但你三兄弟之死,与你关系不大,你无需挂在心上。”
李瑁十分吃惊,没想到这个冷落自己多年的父亲,竟然会安抚自己。
“是,圣人,儿臣知道的。”
李世民当然不想这个玄孙,在心理落下什么毛病,思考过后,便道:“前些时日,我将郭子仪、李光弼派去了洛阳,命他们在洛阳到潼关一带实行新的布防之事。今日长安事多,我离不得,你代我去巡视一番,可行?”
李瑁直接呆愣住了,被高力士轻言提醒,才回过神来,难掩狂喜道:“可行!儿臣万分乐意!谢圣人!”
李世民露出和蔼的笑容:“那行,那你先别回去,留下来陪我用晚膳,我得与你说说之前对洛阳布防的规划。”
“是!圣人!”
看着李瑁那冒光的眼睛,李世民知道,他是真的高兴接下这个活儿。
李世民内心再次臭骂李隆基,他儿子虽然生得多,却没有几个真正得到过这个父皇的疼爱与宠爱,哪怕李瑁是他曾经最宠爱的妃子武惠妃生的,也没得到过他什么偏宠,反而抢了人家的媳妇,让人家坐冷板凳多年。
正说着话,外头小太监通传道:“禀大家!贵妃娘娘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