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他搞什么权谋政治,怕是搭进去一条命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
发明创造杜怀信是一点没想过,他读书时成绩不错,可那也是七八年前的事情了。
知识早就忘得七七八八了,他能记住的只有一个轮廓,内里的细节是一点填不进去。
那么…只剩下武将这条路了。
前世十多年的爱好终于派上用场。
伤养好不久,杜怀信就主动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李世民半点没有藏私,不仅找了他平日的骑射老师,一有空闲更是亲力亲为教导。
杜怀信只能装做新手,内心又感动又无奈。
要不是前段时日龙门附近反叛的势头一日大过一日,李世民忙碌了许多,常常跟着李渊出门,暂且没有心思落在他身上,若不然,杜怀信是真的装不下去了。
不过还好,他已有了足够的时间。
现如今,他在众人面前的形象就是一个天赋出众的少年郎,这个资本,已经足够成为跟随李世民的敲门砖。
这段时日他也没闲着,骑射只是基础。
在李世民的默许下,他要到了大量阐述古代兵法的名篇,以及讲述本朝之事的书籍,日以继夜地学着,有不明白的地方就去询问李世民。
富贵险中求。
他不会把全部筹码寄托他人,只有自身立起来,他才能让李世民不断注视,未来上战场,他也会有更多的机会活下去。
贞松见杜怀信接过帕子擦汗,倒也没有继续吹捧,转而交代起李世民吩咐的事:“杜郎君,小郎君有请,说是有要事在长风阁与杜郎君相商。”
———————————————
长风阁,李世民的书房,名字取自宗悫的“愿乘长风,破万里浪。”
被侍从引入的时候,杜怀信没半点不自在。
相反,作为一个来自后世的现代人,杜怀信其实挺好奇太宗皇帝少年时期的书房的。
都说观一个人的书房,多少可以看出其人秉性,也不知李世民的书房是何种模样。
“怀信来了,可叫我好等,实在该罚。”还未入内,就听得少年亲昵的调笑。
杜怀信下意识勾唇,不得不说李世民交友方面确实很有方法,待人又热忱真挚,很容易让人放下心房与之亲近。
“不知二郎请我来是有何事?”
话音未落,杜怀信看清眼前一幕,笑容顿时僵在面上,只余下满心的震撼。
要说长风阁内最引人瞩目的,当属一张铺陈于书案背后墙上的舆图。
那是一张巨大的舆图,受近来恶补相关知识的缘故,杜怀信很轻易就能看出这是隋朝的舆图。
不,还不止,北方那边虽然还只有一个大致框架,但不难猜测,应是突厥等国。
细观此图,是个半成品,只有山西周围等地格外详细,连峡谷、窄道、地势方向、何处有水流等细节都一一标注。
其余地方,看样子应是结合了书籍和他人所述来画,险要关隘和大体交通要道一一注明,有的州写了一半,有的州还是空白,不算完满。
书案边上还搁着一只沾了墨的上好狼毫毛笔,舆图上的一些字迹墨痕未干。
很显然,此图作者,正是堪堪十六的李世民。
目光往左右,左面墙上挂着一副做工精细的角弓。
若是没有看错,应是李世民时常带出别院骑射玩乐的一把,看得出来主人将其保养的很好,半点损坏都无。
右面墙上是几幅大气磅礴的山水画,杜怀信不了解这个,但也看得出来应是大家之作。
再往旁些是一幅字,按杜怀信的眼力来看,字体有着王羲之的风格。
一看落款,居然真的是王羲之的字。
原来李世民喜欢王羲之的字吗?
把这个细节记在心里,杜怀信继续往书案上看去。
桌上整齐摆着一叠书,杜怀信下意识往前几步,看清了上头的名字,多是兵书,《孙膑兵法》《六韬》《吴子》等,还有几册文集与经书。
除此之外,有一本摊开着,看内容像是《韩信兵法三篇》,上头还有零碎的批注与心得。
那一手字也是极为好看的,虽还能看出执笔主人年纪尚幼,但已有了自己的风骨,铁画银钩看起来洒脱肆意。
除了书,桌上还有精巧的骏马小摆件。
一个六个,看起来应是一套。
个个英武不凡,有喝水的,有奔驰的,有休息的,动作不一,神态生动,有趣极了。
再往角落里看去,杜怀信居然发现了用来玩乐的双陆和博戏的骰子,还有一把半新不旧的琵琶。
这大大冲淡了杜怀信先前升起的震撼,再怎么妖孽,也才不过是个还未成年的少年,骨子里头还是爱玩爱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