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第一佞臣(71)

“昭武将军何必这般咄咄逼人?这是要将你在战场上面对敌人的恐吓手段用到我们自己的朝臣身上吗?”太子满眼厉色,“曹大人任职户部尚书以来的兢兢业业那是有目共睹,昭武将军常年不在京中,自然不清楚曹大人的为人,但也不该随意乱扣帽子!这岂不是寒了大臣的心?”

宣景不为所慑:“刚刚说的是军需问题,太子殿下是不是有点顾左右而言他?”

“太子也只是就事论事而已,昭武将军这般顶撞太子实在失礼。”此时三皇子宣阳站了出来,竟然是站在太子这一边。

谁都知道太子和三皇子为了储位之争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朝堂之上没少见二人针锋相对。

今日也是奇了,三皇子竟然会为太子说话。

三皇子宣阳转向惠承帝行礼:“父皇,儿臣也以为应当联姻。自古以来便有以联姻来换取两国和平的美谈,这世上本就没有永远的敌人,我们又如何不能与蛮国结秦晋之好?不过一场联姻,能避免南境百姓遭受战乱之苦,又能显示我大国胸襟,何乐而不为?”

“大国胸襟?”宣景冷笑着反问,“何为大国胸襟?百姓遭蛮国铁蹄践已是事实,蛮国在我大瑾国土上烧杀抢掠就在昨日!六十不亲学,七十而致仕!卫老将军古稀之年扔披甲上阵于敌军阵前寸土不让,这才积劳成疾旧伤复发以致病逝!老将军尸骨未寒你们就要在这里讨论与敌人和亲,这便是大国胸襟?一群懦夫!”

第四十九章 是不是怪我

“放肆!”惠承帝气得拍案而起,随便抓了一本奏折朝着宣景扔过去。

宣景不闪不躲,那奏折也未能砸到他。

惠承帝颓然地坐下来,咳嗽不止。

底下大臣们赶紧劝慰陛下要保重龙体。

厉王这时上前说道:“皇兄切莫动怒,犬子无状,是臣弟教导无方。臣弟以为太子殿下和三皇子殿下说的都有道理,眼下确实不是开战的好时候,蛮国有意交好最好不过。”说完又看向宣景,眼神中透着浓浓的怒意,“你守好北境就是,南境之事用不着你多操心!真当朝中只有你一个武将了不成?你父王我也曾上阵杀敌,我怎就不觉得南境情况严重?先与蛮国和亲不是坏事,也好给朝廷时间选出合适的将领顶替卫老将军的位置。”

听厉王这么说,惠承帝心里就舒服多了,原本他就忌讳厉王手握重拳,宣景又有兵马在手功勋加身,对自己有一定威胁,早有削权的打算,只是这事不那么容易实施。

但现在看厉王宣景父子不和,厉王又还算忠君,并没有一味向着自己的儿子,惠承帝便放心了许多,暂时也不再想着削权之事。

太子和三皇子又再度阐述应当接受和亲的理由,两人就从来没这么配合过。朝堂之上太子党和三皇子党人数不少,再加上连厉王都这么说,便有大片的大臣跪地表示附议。

宣景的嘴角挂着一丝极尽嘲讽的笑,扫向众大臣的眼神冷到了极致。

京中歌舞升平乐,

战骨露荒野。

大厦将倾国欲破,

热血尽将竭!

惠承帝最终还是采纳了太子和三皇子的建议,决定与蛮国和亲。

和亲的对象是与三皇子一母同胞的思莹公主,因即将要去和亲,被加封为端和婉慧公主。

退朝时宣景几乎是拂袖离去,却没人敢在这时候触宣景的霉头。

荣启因为病情加重而未能上朝,待早朝之后听闻朝堂上发生的事,硬是急出了一身冷汗,硬生生从床上起来了,直奔厉王府。

与宣景说了一会话,进一步了解了详细情况,正准备商量接下来该怎么做,厉王便派人来传宣景过去。

荣启忍不住咳嗽了两声:“不用说,肯定是要训你。我知道你生气,但这时候也千万别跟厉王硬碰硬。事情已成定局,就是与厉王吵起来也于事无补,反倒又给了你那两个兄长踩你的机会,管他说什么,你一耳朵进一耳朵出便是。”

宣景重重叹了一口气,“我知道。只是想起霍将军从前对父王推崇备至,而如今父王这般表现,着实令旧部寒心。”

“人心易变,你父王远离边境战场已久,在这惯会粉饰太平的京城之中享尽了荣华富贵,心态自然有所变化,而且他这也是为了防止陛下疑心。”

“我明白,你身体还未康复,先回去休息吧,我这没事。”

待荣启离开,宣景才去见厉王。

不出意外,宣震和宣旭也在,显然在朝堂之上发生的事他们去也都知晓了。也是,两人一个是太子党一个是三皇子党,自然有他们的消息渠道。

“三弟啊,不是大哥说你,今天你在朝堂之上实在太冲动,你怎能公然顶撞太子?将来太子继位可会有你好果子吃?”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