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第一佞臣(173)

惠承帝激动的屁股都往前挪了两下,“快快呈上来!”一边说着还一边对身边的福公公比划着。

福公公赶紧下去,接过谢恒从怀中掏出来的文稿,又不着痕迹地扫了一眼谢恒的表情,心中明白这位探花郎看似随意,实际上却是有备而来。

惠承帝拿到文稿后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越看脸上的表情越激动,那嘴角不断放大的笑意更证明了他对这份文稿的满意程度。

这份文稿不但将他心中所想都呈现了出来,在具体的实施安排上也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一定能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地方的反弹,还能最快见到效果。

这个“布政司”的官职设置的极好,算是给地方一个缓冲适应的时间,说是帮衬地方官员提高效率,但实际上是在逐步统管地方的民政和财政。

待到布政司运转正常地方也习惯之后,其上再设置各路转运使进一步对接朝廷,实际上便是将从布政司掌控的税收中大部分转运中央,如此不但能解决惠承帝最在乎的问题,还能逐步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简直不能再好!

第一百零三章 投笔从戎

惠承帝兴奋不已,真是恨不得现在就立刻结束琼林宴,带着这份文稿叫上谢恒和其他心腹大臣一起到御书房去好好商议一番,尽快将相关安排落地执行。

不过好在惠承帝还是有数的,知道这对于每个进士而言都十分重要的琼林宴不能就这么中途结束,再说也确实不差这么一时半会的,还是让人家好好享受享受。

下面众人将惠承帝的表情收入眼中,再看向谢恒时又各有深意,但都明白这个谢恒是真要一步登天了!

“好好好,非常好!”惠承帝十分直白地夸奖,毫不掩饰自己对谢恒的欣赏看重,“我大瑾国真是又要多一位国之栋梁了!”

谢恒也松口气,虽然知道自己的看法十有八九会被惠承帝采纳,但未得到确切结果时还是稍有些忐忑,毕竟他在历史上惠承帝原本颁布的政策基础上做了些改动。

虽然现在看着好像不是很显,但等后面实施的时候就会发现税转运中央之后,经户部、三司使共同管理调度,那么这些钱财的收支就会变得更加透明,到时候太子就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户部当成自己的钱袋子,想搂钱就搂钱,而到时候的各种账目明细也会让皇帝更加直观地看到这些税收到底有几成用于军需。

时间一长,皇帝就是反应再迟钝也会知道从前兵部和户部根本就是在欺上瞒下。

谢恒铺垫了那么多,可不是真正为了给惠承帝排忧解难为其揽钱,归根结底还是为了将军,为了边境浴血奋战却连军需补给都不能被保证的将士们。

谢恒谢过了惠承帝的夸奖,又回答了几个问题,惠承帝都十分满意,又让福公公赐酒。

谢恒之前答应过宣景他不在的时候尽量少饮酒,今天也是如此做的,只不过陛下赐酒实在不能推辞,谢恒还是喝了满满一杯。好在他之前没怎么喝酒,还吃了不少饭菜垫胃,这会喝了一杯也不至于醉倒。

酒过半酣,如此枯坐也没什么意思,歌舞也看得差不多了,惠承帝心情也好,便提议带着文武进士们一同游园赏景。

虽然游园赏景本来就是琼林宴的一部分,但以往琼林宴皇帝都不会留到这个时候,大多数情况下也就是露个脸讲个话就完事了。后面便是由其他大臣们与新科进士们同乐。会武宴更是如此。大瑾国本就重文轻武,会武宴上皇帝露个面就走,惠承帝也不喜欢舞刀弄枪那些,切磋什么的也看不懂,最多就看个热闹,也就更没兴趣,更不可能留多久。

这一次惠承帝将琼林宴和会武宴合并到一起,原本就打算一定要多留一会,又因为谢恒的文章而发自内心的高兴,自然更有心情,就是对着那些武进士也十分和颜悦色,特别是阮时衡,惠承帝也夸了许久。这其中固然有惠承帝对阮家的看重,却也让一众武进士们觉得心里平衡了不少。

琼林苑作为皇家园林,十步一景,其瑰丽繁华自不必多形容,谢恒在现代没有见过真正的琼林苑,就是从一些史书古籍的描述中窥见一角,还有就是在那些参加过琼林宴的文人墨客的诗文描述中,也呈现出了一个体现泱泱大国国力强盛的园林盛景。

直到亲眼看到,谢恒才发现古人的描述所言非虚,甚至都还不足以形容他亲眼所见的琼林苑的奢华。

谢恒知道古时候很多朝代都喜欢以修建皇家园林来作为彰显国力的一种方式。有他国来使时,皇帝和朝臣们也会带着使者参观皇家园林,让使者领会到他们大国的丰厚财力和工匠们巧夺天工的技术,这些都是展现国力的一种常见形式。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