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书房内所有大臣都感受到了天子的愤怒,纷纷跪下来高喊陛下息怒。
可就算这样,他们也还是咬牙挺着继续劝宣景三思。
正因为陛下是个好皇帝,值得他们追随辅佐,他们才心甘情愿顶着陛下的怒火继续劝谏。
包括阮同辅在内,很多朝臣其实都颇有风骨,宁折不弯,但在宣景这位满载了他们的敬仰与希望的帝王面前,他们却在不合时宜的情况下企图做一些变通。
然而不论是从前的昭武将军,还是如今的昭明帝,宣景从来没有改变,对就是对,错就是错,他不会匀和调整,不会圆滑趋势,更不会为任何人或者事做出律法之外的开脱。他也依旧全心全意护卫大瑾百姓,在朝堂上说的每一句话、做的每一个决定都是为了真正实现海晏河清!
作者闲话:【多谢daffodils88宝子送的礼物~爱你~】
第七百四十二章 你还没背够吗?
如今宣景是高高在上的帝王,但对于他而言,和从前相比,最切实的意义就是换了个更有利的身份来保家卫国,他要一统天下不是权利和欲望的驱使,只是为了能更加便捷地实现天下太平。
但似乎,这些拥戴他的朝臣们,并不真正懂得他内心的想法。
看着这些朝臣,宣景恍惚间想起了惠承帝时期,蛮国有意和亲休战,惠承帝和满朝大臣都主和,他却站出来坚决反对。还有一些武将站在他这边,可朝堂争论从来都不是武将所擅长之事,才开口就被那些文臣口诛笔伐,仿佛不同意和亲便是十恶不赦。
那时候他身为昭武将军,却是羽翼未丰,在朝堂之上尚未站稳脚跟,更没有文臣支持,亦没有智囊辅佐,唯一站在他这边的荣启还因为暂时不能暴露而不能明着赞同他,又被惠承帝忌惮,甚至被自己的父王反驳呵斥,孤立无援。
事后霍老将军也曾劝他,说他向来不是莽撞之人,一向能谋而后动,明知陛下更倾向于和亲,也知道厉王驳斥于他是不想引得帝王忌惮,他为何还要在朝堂上公然反驳,惹得陛下大怒。
宣景也至今都还记得,不过是因为忍不住罢了。
哪怕他留在京城,做好了陷入权力争斗漩涡的准备,可在看到那么多朝臣毫无斗志一心求和,看到所有人在乎的都是名利权势,看到满朝大臣最关心的是党争,削尖了脑袋求的是从龙之功,他忍不住愤怒,控制不住心寒!
只有他的一腔热血从未因阴谋诡计而冷却,更不惧那些牛鬼神蛇、魑魅魍魉!
如今,他如愿以偿登上帝位,他改变了大瑾重文轻武的形势格局,解决了大夏和蛮国的危机,现在又顺利合并鲜卑,将大瑾国土空前扩张。不说让大瑾的所有百姓都丰衣足食,但也确实做到了有史以来最大意义的国泰民安。
可就算这样,此时此刻,他仍然如当初朝堂争论时一般,与绝大多数人站在了对立面。
宣景闭了闭眼,再睁开眼时眼神依旧坚定锐利。
与绝大多人站在对立面又如何!
在他还是将军时,他要做的事就一定要做到。如今他是九五之尊,他的决定更不会容许任何人阻拦!
就在宣景执意要下旨处死宣翊时,外头宫人来报,定国公求见。
宣景眼中的戾气瞬间淡了不少。
谢恒一进来御书房就感受了别样紧张的气氛。
他之前让无为用神识扫了一遍,对宣景和几位大臣的争执了解得一清二楚,他知道宣景一定不会理会这些朝臣的劝阻,甚至可能会发生冲突。也是不巧,荣启被派出去到湘南赈灾了,阮时衡这个直性子也在前不久到外地办差,要不然宣景也不至于一个人被一帮大臣劝谏,都没人站在他这边。
从现代人的角度来看大概都会觉得这几位大臣迂腐,这也确实是事实。
可在这个王权至上的年代,这些人的想法也不能说全错。
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本身就只是一种极度理想化的情况,在封建王朝阶段根本不可能实现。
宣翊所犯之事,放在官员身上,哪怕是一品大员,这些朝臣也不会反对判处死刑。但偏偏宣翊是位王爷,而现在的情况就是皇室血脉凋零!这两个条件哪怕缺了一个,就不会有今天宣景和这些重臣争论的情况。
“忠君”的思想让朝臣在考虑事情时必须多为宣景这位君主思虑,即便在律法角度稍有不公,却也没有办法。
谢恒看了看跪了一地的朝臣,抬头对宣景说:“陛下,安乐王的事不如就交给臣来办吧!”
阮同辅皱眉,又有点警惕地看着谢恒:“你想如何?”
谢恒没回答阮同辅,笑看着宣景继续说:“微臣已经看过刑部对安乐王审问的一应卷宗。罪状嘛自然是无可逃脱,不过虽然已经查封了安乐王在钱庄的户头,也对安乐王府进行抄家,可还有一笔从金河城暗娼馆得到的银子分红下落不明。安乐王死活不说,应该是想着就算自己死了,这笔钱也要留给儿子,他是在为自己刚满周岁的儿子做打算。慈父之情可以理解呀,可惜于国法不容。这样,让臣去见见安乐王,问问他这笔银子到底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