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zhao)杨之声》是朝杨大学的一个广播节目,每天都会在下午最后一节课结束之后跟大家见面。跟寻常中学和大学的广播节目大差不差,内容大多是分享一下校园里的趣事,放一下最近流行的歌曲,当然,有时候也会朗读一些来信。
所以,即兴来一段这样的节目,难度并不大。
但想要说出彩,很难。
因为一般人如果不是出于找素材的目的,恐怕不会对周遭的一切那么细心。
更何况,她多年未至,此次过来,也不停地忙于考试。
但陶醉却没任何怯场,眼泪一敛,肩背一挺,笑容一扬,瞬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
她今天过来面试,浅浅化了一个淡妆,白色长裙配浅蓝色大衣,模样清纯得跟刚入学时没两样。
“亲爱的同学们大家晚上好,欢迎收听《朝杨之声》,我是你们今日的黄昏陪伴者,陶醉。”
一句话,已成功抓住听众的耳朵。
李申川只听一耳便可以判定,她的基础功不但没有荒废,反倒扎实到不行。
“今天要跟大家分享的校园故事,来自于我亲眼捕捉到的一个变化。”
“可能细心的同学已经发现,我们学校地铁站周边的施工设施在昨晚已经全部拆除,露出了错落有致的橘色栅栏,我今早从地铁站出来,看到暖橘色的太阳光,不偏不倚的投射在了同样为暖橘色的栅栏上,忽然觉得美感加倍。”
“我透过栅栏,看到近处人群,看到远方公路,看到不息车流,看到抽芽绿树。”
“寥寥几眼,尽是风火人间。”
“当我收回目光的时候,我恍然发觉,或许,橘色是最接近太阳的颜色,所以才能让日出更浓,让夕阳更盛。”
“让我们观赏过的大千美景,都能着墨上一层温暖的底色。”
“此刻黄昏已至,大家可以走上天桥,验证落在栅栏上的那抹夕阳,是否比往日更盛。”
堪称完美的一次开场。
立足实际,不虚浮,不造作,只有动情描绘和真情流露。
李申川心里满意,却没将情绪外露,而是沉着脸继续出题:“来一段晚会主持。”
这个题,不免让她想起,她曾于一段日子前,阴差阳错地站上了跨年晚会的舞台。
于是面对这一段,她更是自信满满,信手拈来。
接下来,从大型晚会,到国际播报,从临场反应的考察,到采访人物的起稿。
他不留情面地刁难,她驾轻就熟地应对。
从中文到英文,从小事到大国,李申川用几个问题,把她考察了一个遍。
除了放心,也有惊讶。
他惊讶的点在于,她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但疑问归疑问,他的考察还没有结束。
最后,他把命题落在了:“朗诵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第二段。”
说是朗诵,当然是脱稿。
他培养出来的学生,如果连这点知识储备都没有,在他这儿,肯定是要被冠上不合格的。
陶醉明显没有被难到,目视前方,红唇轻启: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
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
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一段下来,行文流畅,咬字清晰,字正腔圆,轻重得当。
观众听起来丝毫不会费劲,不用看字幕都可以听得一清二楚。
她就这样,用温柔与学识,在荆棘中开辟了一条玫瑰路。
不卑不亢,自带弧光。
像是终于对她放了心,李申川没有再提问,而是眸光一转,倏地起了个新话题:“还记得枕与阔老师吗?”
听到这个名字,陶醉眼睛里闪过一丝亮光:“记得。”
说完,又重重点头,语气里满是钦佩:“当然记得。”
这是她心中最优秀的记者,是在支教时给她开启全新人生的领路人,亦是枕风眠的父亲。
“那你应该还有印象吧,我在你大学入学之后,也跟你说过这件事。”李申川以回忆的口吻说道,“中考的时候,枕老师给你写了一封信,我当时正好要去临川县附近做节目,他就把那封信转交到了我手里,但那次我没找到你,再加上工作忙碌,以至于忘了这封信的存在。”
直到三年后,在朝大播音三试,他在面试名单上看到一个名叫陶醉的名字,才想起来自己有封信忘了转交。
但时间太过久远,那封信已经被他不知道放在了哪里,怎么找都找不到。
李申川想跟枕与阔表达一下歉意,但那时,枕与阔早已离世。
你看看,命运多会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