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更离奇的, 据说李泰腰腹洪大, 圆滚滚的模样,咱们太宗大大见到后,不是担心过于肥胖是不是影响身体走样,而是担心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
于是心疼不已, 特别下旨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前来听政, 真是前所未闻。
除此之外, 太宗更是给他赐下私人园林大宅, 由于占地面积大,有潴沼三百亩, 以此为池与洛河之间修建了堤岸。
有“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闻名于世人眼中,在文人骚客的笔中谱写许多不朽诗章。
韩愈的《东都遇春》:“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
刘禹锡泛舟此处留下:“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 待月魏王堤。”
等等皆道出此处盛景,耗费巨资修建,有朝臣上奏逾制, 李世民并没有制止, 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是以上种种就连史书都称其为大宠特宠。
由此, 原本只有一条大道的大唐硬是被走成了迷宫。】
随着冷月的操作,天幕上设置的迷宫图由原本只通向太子的甬道,在那只凤凰步入大唐这座‘围城’时,因奔走的方向是嫡二子李泰而生出无限可能,毫无疑问的道路变得如同迷宫一般。
李世民:???
有些事情尚未发生!但他亦看懂了墙面光影里的比喻,他逾越礼制的宠溺令大唐陷入困局。
李承乾则是眯着双眼,他从没想到朝里朝外没人敢置喙的事情竟被眼前的天机预言一一道出。
李治一直保持着低眉垂手的模样,脸色平静,或许于他而言,上有两位哥哥,储位之争于他太遥远。
但,今日天机透露,大唐迷宫出口有他一席之地。
李泰:......
迷宫?是不是说我也有望迎来父皇的垂青!
【李泰作为嫡次子,从法理上来说,将来和皇位并不沾边,所以李世民対他要求也没那么严,在月月看来,他対李泰的宠溺,更多的是作为父亲孺慕亲情放在了他身上。
但他的这些做法落在旁人眼中,意义可就不一样了。
他可能更没想过这些宠爱失了分寸,令原本没有夺嫡心思的儿子产生错觉,亦或许没有考虑过太子的感受,亦或他觉得自己対太子也很不错。
不可否认,太宗大大也是极为宠爱的,只是李承乾是李世民的嫡长子又是太子,李世民更希望他能成为一个优秀的储君。
如所有有能力的人一样,在対待继承人时更多在于教育培养。在这一方面,李世民対李承乾极为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
月月觉得対太子的培养和教育,太宗大大是失败的。】
李世民:......
嬴政:好在朕只认定长子扶苏,没有其他七拐八绕的心思!
刘彻:在教育儿子这一块,朕就不插嘴了。
毕竟他还记得自己晚年是如何糊涂,导致儿子被逼自杀的。
朱元璋则骂咧咧,“我呸!李家这位眼瞎心盲,太子不好吗!日后兄弟阋墙也在所难免了!”
只是,这话滚进直播间,豆大的字在太宗一家面前飘过。
兄弟阋墙!
李世民整个人都不好了,在他心目中,他的嫡子们都是他的心头肉,掌中宝。
【老天更好似跟李承乾开了一个莫大的玩笑,他的人生被割裂开。
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年仅八岁的李承乾被册封为太子,史书记载文字“性聪敏”,“特敏惠”,“丰姿峻嶷、仁孝纯深”,皆溢美之词。
为了培养儿子的能力,李世民不仅是煞费苦心找来最好的老师教导,更是从小就带着李承乾接触不同的政务。
当太子长到十二岁的时候,已经能够为帝王排忧解难处理政务。不仅没让他失望,还赢得了不少官员的赞誉。
贞观七年,李世民让太子试着写一写治国的策略,结果他很快便写满了三页纸,内容很有价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们炫耀说:“先论刑狱为重,深得经邦之要。”①
贞观九年,唐高祖李渊病逝,居丧期间,唐太宗下诏令太子监国权知军国大事,史料记载太子“颇识大体”“颇能听断”等明君行为,初露锋芒。
乃至后来帝王每次出巡,都是留太子监国。
这段时间,大臣们谈及太子李承乾无不称赞,但也有令人不安的。
短短三年时间内,李承乾就病重过两次,这令从来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请来道士和天竺高僧为儿子祈福;又召度三千人出家,修建了西华观和普光寺,甚至将狱中的囚犯减免了罪行,为子祈求平安。
足见,咱们太宗大大在対继承者的培养上下了不少功夫,从中也不难看出他対太子寄予期望的同时亦是深深地爱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