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局盘点成语典故[历史直播](115)

作者:南风飞絮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她对服装纺织这一部分知识有限,也只是能说出个大概。

但这些足以令眼前的妇人茅塞顿开。

东屋内一时寂静,烛火摇曳,微弱熏黄的光线下,妇人饱经沧桑脸颊透着一股无名的激动与自信。

无人知晓数十载的岁月她究竟经历了什么,只是在她眼角几条淡淡的疤痕可以看出,封建社会下,一个女人的日子并不好过。

脩地,黄大婶立起身,眼眶温热含泪,似乎夹杂了太多情绪,她郑重叩谢,道:“月丫头,你是上天降下来渡我们大石村的活菩萨呀。”

冷月自觉什么也没做,“大婶,快别这样。我只是提供了一个方法,具体怎么剪裁制作还得您和大家伙齐心协力才行。”

黄大婶:“若羽绒衣真被制作出来,它便是咱们大石村活命的希望。你不知道,棉衣本就稀罕物件,中原这片地区并没有棉织物,流入进来这里的也是从遥远的黎岛越洋而来,只有少数达官显贵能穿得上。”

从她的话中,冷月明白,棉衣已属难得,而羽绒衣的问世便是直达天听,有此一物还愁不能得到朝廷法外开恩?

接下去的一段日子,整个大石村的妇孺们在黄大婶的安排下有条不紊地收集、清洗、晾晒、裁剪。

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冷月主动担上炊事员的身份,虽说吃不上珍贵的白面和米粮,冷月还是利用现代眼光,挑挑拣拣出一些食材做出美味的饭菜。

在大家聚在一起吃饭时,邻家的林嫂子啧啧称奇道:“这样的吃食我还是第一次吃,里头混在一起的都是些什么呀?”

冷月打小父母离世,收养她的叔婶也是个黑心的,不仅偷藏了留给冷月的银行卡,素日也当她是个使唤丫头,所以自食其力的能力不错。

今日,她在后山发现一些能食用的野菌菇,加上村子里家家户户储存的过冬口粮,也就是一些果子板栗之类的。

本来这些也只是拿火烤熟了就食用的,冷月却将板栗一颗颗剥开,又放进锅内小火蒸煮,加上一些果肉混合,立马一道软糯可口的糕饼点心就出来了。

她又用野菌菇和着蔬菜做了一锅浓汤。

当然,这些菌菇和蔬菜在当地村民眼中就是野草,她们不知道这些竟然是可以食用的美味食材。

碗内冒着热气笼罩着妇孺孩子们,这一顿算是她们真正吃上的饱饭。

冷月瞧着她们,不知怎地,心头酸酸的,她从没觉得自己竟也有如此本事。

能令别人变幸福,这是多么快乐的事!

第58章

外头呼呼寒风, 大家穿得却十分单薄,正如黄大婶所说,棉衣本就贵重,棉布更是极难被生产出来。

在这片土地上, 大家对于棉花的认识还停留在一种值得观赏的花卉品种, 并不知晓这是民生可以赖以生存的本钱。

冷月熟知历史,知晓这个时期纺织技术十分落后。

纺织手工业的兴起, 还要得利于一个人,历史上称她叫黄道婆。

曾经,她在历史课上听老师提及此人,她的经历似乎与跟前的黄大婶十分相似。

冷月的目光停在了黄大婶的身上, 她记得她在外学了一身技艺, 莫不是就是课本上所提及的纺织术?

这时的黄大婶正在给一个八岁的孩子盛汤, 破旧的窗格缝中漏出一丝日光打在妇人身上, 眉眼挂着笑意,满目温和。

或许这一刻难得的安宁是她这一生最宝贵的时光。

历史上的黄道婆出身贫苦, 很小便被卖给一家千户人家做童养媳,那家人对她并不好,动辄打骂不说,即便成婚后也因为她生下的是女娃而将孩子沉了塘......

她的前半生是活在地狱中的,痛苦绝望, 看不到任何曙光。

好在,她意志坚定,趁着空隙逃走了, 后来遇到一个黎州人, 与她一起回到了黎州。在那里,棉花种植、纺织术空前鼎盛。

黄道婆在这方面很有天分, 又吃得苦,很快便学成而归。

她在那里的日子算是最平和快乐的,但她没有忘记家乡。或许人到了一定年龄后,总想着落叶归根。

......

冷月不知道眼前的这一位是不是历史上的黄道婆,但从她这些天的观察,黄大婶虽说在收集羽绒衣的原料,但她也组织一部分织娘对纺车进行了改良。

在之后接近半年的不断尝试和改良,大石村的纺织技术有所小成。

黄大婶不辞劳苦,日夜钻研,将“捍”改为手摇脚踏的扎棉机,三人搅车。

“弹”改为四尺长弓,加以绳线,后改为蜡丝为弦。

“纺”最终改为脚踏四定纺车,“织”改为脚踏织布机。

又以“捍、弹、纺、织”来进行传授和推广,还总结出了“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的纺织技术。①

上一篇:月亮与三便士下一篇:她的红裙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