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历史十大“兄友弟恭”(61)

他的衣摆散开,垂坠在木地板上,柔软的月光给他的轮廓镀了层银边,星河藏在他的眼眸里,他看上去像天仙一般。

曹丕闷闷地转身,与他一同朝外看,身子半靠在栏杆上。他斟酌了一会,道:“子健,你有没有想过,可以不用为任何人写诗。”

“我为谁写诗了?”曹植阴阳怪气道,“我写的诗都是我高兴写的,我也是高兴夸你的,怎么碍着谁了么?”

“我不是这意思。”曹丕道,“我是说……你有没有想过,你的文章会流传千古,被后世传颂。”

曹植瞥了他哥哥一眼:“我要流传千古做什么?前些年我写的白马篇,如今邺城内还有几人能吟呢?”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丕立马道,“我仍记得。”

曹植道:“你不一样。”

“我如何不一样?”

“当初我可是一写完就……就寄给你看了,你自然该记得。”

曹丕哑口无言,他好像论嘴皮子这块,就没赢过对方。

他目光远视,沉思片刻道:“这么问吧,你觉得王仲宣如何?”

曹植不解道:“什么如何?”

王仲宣便是王粲,这几年来与他们一块饮酒赋诗的文人,也是曹操幕府里的一位门客,经常跟随曹操出征。

曹丕道:“仲宣擅长辞、赋,尤其是《登楼赋》,语句简洁,不似汉赋铺张扬厉。你可曾记得里面的词句?”

曹植当然记得,初读这篇赋时,他便对其中浓烈的家国情怀感同身受——王粲早些年颠沛流离,见多了生离死别战乱不平,十分渴望家国统一,太平盛世,好施展自己的抱负。曹植也有满腔热血,想要为国献身。

他答道:“惟日月之逾迈兮,俟河清其未极。冀王道之一平兮,假高衢而骋力。此番感慨实在动人。”③

曹丕道:“不错,论写赋,也就徐伟长能与之相较一二,但若论其他,如章、表、书、记等,还是孔璋与元瑜厉害。”

曹植叹道:“可惜元瑜走的太早了些。”

“但他的文章还在,不是么?”曹丕反问,“还有孔融的文采风雅高超,若他还活着,定能再创许多好文章。”

“他文采是好,就是不善立论,也不太正经,用词里总带着玩笑戏弄之意。”曹植毫不客气道,“我不喜欢。”

曹丕先是一愣,随后笑道:“每个人擅长的不一样。所以你看啊,每种题材大多都是用词用典,但细节上又有所不同。奏章得文雅好看,书信、论说适合讲大道理,铭文、诔文一定要尊重事实,诗歌与赋体最好写得华丽美妙。我见过那么多文人,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的种类,极少能见到一个全才。”④

曹植有许久没听他哥哥讲那么老长的话了,深深地看了对方一眼,想说我不是吗,又觉得这样说未免太自傲,最终还是决定把话憋回肚子里。

没想到,下一句曹丕就说:“子健你是不可多得的全才。”

曹植受宠若惊,讪讪道:“……全当你在夸我。”

曹丕坚定道:“不止是我,以后所有看过你的文章的人,也会这么夸的。”

曹植半信半疑:“我写的东西真的会被后人传颂吗?不对啊,他们怎么会知道是我写的?万一千百年后,我的诗、你的诗、邺城所有文人的诗全都变成了《邺下诗集》怎么办?”

曹丕愣住。

“你看《诗经》从西周开始,至今已快千年,但你单拎出来一首好比《青青子衿》,也只知道是一首郑国的歌谣,却不知道作者是谁。”曹植微微皱眉,“远的不说,近的《乐府诗》,也难追究到底是谁写的。谁规定了体裁,谁说的只能四字成诗、五字成诗?”

曹丕的脑子里忽然有根弦绷了起来,似乎被曹植的话戳中了什么开关,瞬间领悟到了什么绝世武功的最顶层。

他道:“诚如你所言,过往的文人的确从未给作品署名。不对,还是有的,屈原算是一个吧。不过……”

曹植问:“不过什么?”

“不过他从未将成为诗人当做目标,他与大多数人一样,都想要成就一番事业。”

“成就一番事业有什么不好么?”曹植越来越不能理解,他感觉他哥哥好像特别不喜欢他这么想,或许其中有顾虑是因为世子之争,但曹植以为曹丕知道自己的心,根本不想争的。

曹丕望着他,烛火映在漆黑的瞳孔里,仿佛一团火焰。他道:“不是不好,而是成为诗人或许会更好。子健,你的文采与天赋,做一个诗人,写文章、写诗赋流传后世,会更好。”

曹植沉默片刻,跳下栏杆,活动了一下僵硬的小腿。

他道:“写诗随时都能写,与我想要成就事业不冲突。”说着他的脸色变得冰冷,似乎被月光冻着了,他继续道:“曹子桓,深更半夜不睡觉,又要劝我放弃事业,你烦不烦。”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