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法,就是讲究一个手比眼快。她先用腹语故弄玄虚,然后倒在火上,引开我们注意力。她再甩掉起火的大氅,一个巨魔站起了。地上的假人还在地上挣扎,哭喊,无非是腹语。我们那一刻,已然被她骗了。”
“她又如何脱身?”
“她大袍子里面必然还有衣服,可能是一件道袍或者差人的衣服。我们几十人涌进大殿时,只有中间有火光,四周漆黑。她可能躲在神像后,见时机差不多,就自己溜走了,我们那时都在惊叹石板里铜铃声,自然无暇他顾。”
“二位这么一说,倒是通了。”
“我看,她逃走已有半日,也未见落网,此时若不在城里,大概已经在百里外了。”
包拯颔首表示认可,然而这个疑问解决了,大宋的难题并没有解决。不可能用这样的说辞说服天下人。所有人还都是以为灾星降临外加一百零八个魔君出世的双重浩劫正要撼动大宋的根基。
突然外面有人来报包拯,说是在黄河渡口发现了两名女子渡河而去,其中一人走路怪异引起路人怀疑,也有人见到她右手少一根手指。又细问了一下,说两人下了船就买了两匹好马,一路向北去了。
包拯正要派人追拿,又有文彦博派人送来抄录的邸报,幽燕两地发现了辽邦奉陵军节度耶律宗愿,正集结骑兵南下,据说身边还带了北院太巫。包拯一时也看不太懂何为太巫。他将邸报给沈括和怀良都看了一下。
“狄公与晏殊争论时,晏相说,如今六月战马消瘦,秋粮未收,料那辽国不会用兵。果然还是狄公知兵,说用兵在速,不问时令。这战端还是来了。”
“阿弥陀佛,若要倾覆天下,必先倾覆人心。如今大宋人心不稳,此时即便马瘦粮缺,也不可错过绝好战机,势必要南下。”
“嗯,看来一战难免,只是这太巫是什么官职?”
“辽邦太巫,也称为珊蛮国师,便是他们那里的方相氏。我看,眼看我大宋根基动摇,他们也要用太巫跳神来预言,天命在他们那边了。”和尚说。
“只愿这天书焚毁的消息,能晚一些传到边关,以免军心动摇。”
“相公,何必自欺欺人?他们策划这一场,自然不会白白错过。此刻一定已经派人在河北绘声绘色地传播。届时军心必然涣散。”
“那可如何是好?”
“虽然没有了天书,然而我大宋还有稳住军心民心的柱石可用。”
“还有柱石可稳住军心民心?快快教我。”
“第一位就是狄公。以他在军中威望,必然可以稳住军心。”
“第二呢?”
“第二么,就是张真人了。我刚才听闻李道长说,张真人这两天就回来。”
“家师?”李承庵警觉起来。
“正是,这一场祸乱,无非从那天边的客星起始。只要真人到军前,做一场妖星退散的罗天大醮,驱走这客星,把辽军北院太巫给生生比下去,我看他们就不敢用兵了。”
“然而本门并没有驱散妖星的法门……”
“实则……我夜观天象,这客星日渐暗淡,怕是这几日就要消散。若是抓住时机,把这天象抢到手里,岂不是转眼就能反客为主。”
“若是做了罗天大醮,妖星不退又如何?”包拯道。
“那就只能靠狄公用兵了。”
“然而狄公现在身患绝症……”
“那就只能看我大宋的真天命了。冥冥之中,自有命数。”怀良一字一顿道。
第123章 终章(1)
六月二十一日 夜
徐冲与沈括带着五十名禁军并一百匹好马,追到了黄河渡口。从时间上计算,锦儿和弥勒教最后的那一任教主,领先了七八个时辰。她们似乎在河北境内也有人接应,因为有人看到她们过了河,就有了马匹。一路向西北奔驰而去,推断是去霸州地界,那里正是辽帮最可能用兵的地方。
此刻也来不及通知当地防御使加强防守。那霸州地界,按照澶渊之盟的约定,双方都不设重兵,又多河流,两边来往相当随意。所以她们从那里偷回辽国最便利,沈括心中暗暗计算,若她们不能沿途换马,或可在第三或第四日追上。若是超过四日未能追上,怕是就入了辽境了,也不知道辽国会否有接应的军马?听闻耶律宗愿的兵马就在蓟州。
他们在渡口,安排人马上了几条大船向北。此时已近深夜,船在激流中前行。徐冲陪着军士在船舱内安抚马匹,这些陇右战马有一半没有渡过黄河,有些恐惧,需要小心关照。
船到河中稍稍平稳。徐冲松了口气,转身却看到沈括站在船头。他走到近处,听到沈括在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