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黑色斗篷之人的嗓音依旧不带一丝生气。
疏风这时只觉得全身已经湿透,他只听到打更人叫道:“四更天,天干日燥,小心火烛!”
疏风看了一眼夜空,今夜的确是夜黑风高,月暗星灰。
书局之外,打更人走过,看见书局依旧烛火通明,心生赞叹,不愧是名扬天下的清飖书局,多年如一日为百姓提供免费书籍。
……
是夜,望舒和盛楠在北方一处的遇仙势力收到了辰玉和令歌的来信。
盛楠看完信件,兴奋地说道:“太好了,师姐,令牌找回来了,是不是我们就可以去燕京好生玩上几日了?”
说着,盛楠却发现望舒依旧是往日一般的冰冷神情,一时间,她的笑容不免一僵。
望舒颔首,神色稍稍缓和,盛楠见状这才松了一口气,只是一眨眼的功夫,她手中的信便被望舒拿了过去。
望舒看了看信上的内容,沉吟片刻,她说道:“只怕事情没有那么简单,我们还是得加快脚步赶到燕京,确定遇仙安然无恙,之后我们得立即赶往洛阳,只怕那飞贼的来历没有这么简单。”
“还记得我们当初听见有关太子暗藏在玉门关的传闻吗?那样的消息绝非空穴来风,也许那才是玉门关聚集众多侠客的原因所在,为了一个飞贼,实在无需如此大动干戈。”
盛楠觉得望舒此言在理,连连点头,道:“莫非那飞贼来自……”她未敢往下说去,只是长长一叹,“但愿辰玉和令歌不要有什么事。”
望舒默然,只是起身将信纸用蜡烛点燃,顷刻间,信纸灰飞烟灭,她转身看了一眼盛楠,淡然地说道:“一起打扫收拾一下,然后早些歇息,天一亮我们就动身赶往燕京。”
盛楠点点头,道:“是,师姐。”
望舒望向窗外的茫茫月色,与遇仙山终是不同。
……
七月十六日清晨,令歌他们已经离开金城已经将近十日,一路上马不停蹄,看遍千山万水,终于来到了秦州。
秦州虽然也地处西北,但山水之美却是玉门关所不能及的。与金城比起来,秦州的山水更为秀美,像一位小家碧玉的佳人。
三人早已耳闻秦州麦积山景色绝佳,于是便决定趁休息的时候去游览一趟。
山上栈道宽阔整齐,一条接一条地攀爬在山壁上,大大小小的石窟栩栩如生,令歌心中感叹,原来山峦还可以如此打造。
来此游逛的人还有不少书生,都是特意前来拜佛祈祷的。
林楷走在前面些,和一两位书生交谈了起来,令歌和辰玉则走在他们不远的身后。
看着林楷和书生们交谈,令歌倒是觉得,比起飞贼,林楷更像一个书生。
此时,辰玉对令歌悄声说道:“照我们的速度,差不多再过十多日便可以到长安了,不过长安并没有遇仙,我们可以绕开,更快地到洛阳。”
“为何长安没有我们遇仙?”令歌好奇地问道。
辰玉摇了摇头,说道:“我也不大清楚,听说很多年前是有的,只是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遇仙便都从长安撤走了。”
令歌点头,又问道:“我记得小师姐是宁州人,是不是以前宁州发生过什么?她这才来到遇仙山的?”
“对,”辰玉回应道,神色有些凝重,“长庆二年的时候,宁州遇仙悉数遇害,具体原因我并不清楚,我只记得甯霞是那年冬天来到遇仙山的。”
令歌颔首,不再追问,他想起了自己和小师姐初见之时,正是遇仙山的冬天。
“很多事情只有师父才知道,也许洛师伯也会很清楚,有些事我们可以问问他。”辰玉继续说道。
令歌欣然点头,对于过去的故事,他一向好奇。
之后,三人一同来到山上的寺庙里,令歌他们站在一旁,看着眼前的书生一个接一个拜着佛像。看着眼前之景,令歌觉得很是新奇,他想等人再少一些的时候过去拜一拜,辰玉和林楷看出他的心思,也就陪他等着。
这时候,走进了一两位书生,似乎与前面几人书生是认识的,只听其中一人说道:“出大事了,出大事了。”
“发生了什么?”
“我们那会在山下听见有人说,洛阳的清飖书局已经好些日子没开门了。”那位书生焦急地说道。
辰玉一听,立即握紧了拳头,她下意识地警疑地看了林楷一眼,同时,令歌也注意到林楷微微蹙眉,不过很快便平复下去,像个没事人一般,只是继续听着书生们的对话。
“怎会如此?清飖书局一直以来都为家境贫寒的读书人免费提供书籍,眼下秋闱在即,这不是要了那些同胞们的命吗?”一个书生忧心忡忡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