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几辆马车行驶而去,众人久久不曾散去,辰玉倚在侍辰的怀里,用手绢擦拭眼角,无尽的愁绪尽在此刻散开,没有一个人能够避免。
唯一能让他们庆幸的是,日子还在继续,前路还是一片光明和希望。
……
皇宫中,下早朝的帝后正走在宫道上,两人都神色淡然,沉默不言。
良久,只听皇后开口说道:“想来现在玉迟王已经和令大人离开长安城了,其实陛下今日可以亲自送一送玉迟王的。”
说罢,皇后睨了一眼身边的皇帝,发现皇帝的目光正投向远处。
须臾,皇帝回应道:“朕已经数日没有上朝,国事全由皇后你一人代劳,今日也该上朝了。”
皇后淡淡一笑,并未看向皇帝,只是继续与他行走在漫长的宫道上。
“长安城如此繁华富裕,却始终留不下他,朕只怕见了他,便再也舍不得他走了。”皇帝神色黯然地说道,“其实离开这里也好,只愿从此以后他能够平安顺遂,这样朕也算对得起皇叔了。”
皇后说道:“陛下贵为天子,有你这般疼爱,玉迟王定然能够平安顺遂一生一世。”
皇帝颔首,不再言语,他有些迟疑,即使天下百姓都对自己称赞有加,他也质疑自己是否能够保护令歌一生一世,是否有人会像淮阳王当年残害临清王一般对令歌再次下手?
疑心像是梦魇一般,没有一位帝王能够逃脱。皇帝开始紧皱眉头,心事重重。
第134章 令歌:2
且说令歌等人离开长安之后,虽然舟车劳顿,但是令歌依旧有着精气神。
他常常与令楷下棋打发时间,或者倚着令楷的肩膀,与令楷一同看书。
若是在从前令歌并不会如此,只是因为如今令楷看的尽是他平日里爱看的话本小说,所以他甚是享受,一边看书的同时,还能与令楷探讨书上的内容桥段。
“怎么会是这样的故事?祝英台和梁山伯明明如此深爱对方,却还是抵不过家族之间的隔阂,最终双双殉情。”令歌叹息着,为祝英台和梁山伯愤愤不平。
纵使这个故事令楷已不是第一次看,他也无奈地叹道:“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也为他们感到不公,如今再看书中的一字一句,我才明白,世间最多的便是无可奈何。”
令歌点头,说道:“只愿我们所有人都可以避免无可奈何。”令歌心中庆幸着,自己如今还能与令楷如此清闲地坐在这里,不受纷扰。
“会的。”令楷颔首道。
“阿楷这些日子的高丽语学得如何了?待你学好了,也教教我,说不定哪一日我们还能去高丽,虽然此去山高路远,但是我们往后的时光可比它长,比它远。”令歌笑着,他回想起曾见过的高丽武士以及那位远嫁高丽的飞鸿长公主。
“好,”令楷点头应下,“说起来,还得感谢若晗给了我一本高丽语的书,这才让我可以在闲暇之余多多学习。”
“等我们回到塞外,就去找一些外族文书寄给若晗,她一向喜欢专研外族语言,阿楷以为如何?”令歌提议道。
“如此甚好。”
令歌点头,他往车外看了看,又道:“我去换耿善驾车,你好生歇着。”说罢,他便起身出去与耿善交换位置,这些日子都是他与耿善轮流换着驾车,令楷也提议过自己来驾车,却都被令歌和耿善拒绝。
令楷一时无奈,自己并非如此弱不禁风,不过有人如此替自己着想,当真是莫大的福气。
他放下书本,悠哉悠哉地躺下,开始闭目养神。
后来的一日,风和日丽,他们途经麦积山,令歌想起昔日之景,于是提议在此处休息半日。
他与令楷一同并肩上山,眼前景色依旧,只是心境不同,目光所及之处也与从前不同。
在寺庙外的栏杆处,清风拂过令楷深邃的眼眸,将他的思绪带远,只听他说道:“当初在这,我被辰玉师姐怀疑,好在有令歌你相信我。”
令歌含笑,只是看着眼前的风光,说道:“之所以选择相信你,是因为我觉得你言之有理。”
说着,他便看向令楷,有些傲娇地说道:“我可是公私分明的人,别以为那时你送我礼物我就会为你说好话。”
令楷闻言一笑,只见令歌已经迈出脚步往寺庙里走去,脚步轻盈愉悦,一袭月白色衣裳仿佛一抹月光,悠然荡漾。
走到庙前的炉鼎旁时,令歌回首俏皮一笑,对令楷唤道:“快跟上!”
令楷见状笑意更深,眼前的令歌与两年前的令歌仿佛不是同一个人,或者说他从未见识过令歌完全的模样,好在来日方长,他总能将这本书籍翻阅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