甯霞眼眸低垂,说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但愿他三年以后,可以考中秋闱,实现心中所愿。”
令歌点头,看着眼前滋润着一切的蒙蒙春雨,只望他们皆能如愿以偿。
……
永治三年,五月初三,仲夏时节。
落音楼内,说书声依旧,然而楼外却狂风大作,倾盆大雨骤然落下,阻碍行人前进。
不少行人涌入落音楼,避雨的同时,也正好要一盏茶,听书休息。
“真是鬼天气,方才还晴空万里,怎么一眨眼就下这么大的雨?”
“没事,过路雨,下不久的,待会就停了。”
……
一时间,林歌口中的故事暂且告一段落,他看向外面的大雨,眸色沉沉,思绪渐远。
陆萍从故事中回过神来,她微笑叹息道:“原来玉迟王在来到长安之前,竟然有这么精彩的故事,以前是我孤陋寡闻了。”
林歌回过神,微微颔首,他看着手中的茶水,回应道:“当时你年纪尚小,不知道也不意外。”
“之后呢?玉迟王就来到了长安吗?他和令楷重逢了吗?”陆萍追问道。
“对,他来到了长安。”林歌点头回应道,眸中闪过难以掩藏的忧伤,“他在长安和令楷重逢,陪着令楷参加殿试……”
陆萍颔首,她说道:“我曾听村里的老人说过,当年在玉迟王回宫前,春闱发生了大案子,所有贡士们都差些被取消称号。”
“对,那是长庆十四年的春闱舞弊案。”林歌点头回应道,“当初,有人在长安太学府的一棵树下挖出了一件衣裳,上面尽是密密麻麻的字迹,正是春闱科举里不少问题的答案,显然,是有考生与考官暗中勾结,提前知晓了答案。”
“之后,大理寺和礼部又收到有人匿名举报,说是众位贡士有考试舞弊之嫌,先皇震怒,下旨若不查清真相,所有考生的殿试资格和贡士称号都会被取消,从此仕途断送。”
陆萍深深一叹,说道:“我听说,当时太学府起了一场大火,长安城的城隍庙还显灵了,出现了两行字……”
陆萍记忆模糊,忘记了那两行字的内容,只听林歌说道:“明火夜雨灭,东北文曲出。”
“这是玉迟王和令楷的计划。”
说着,林歌又看向楼外的雨水,喃喃叹道:“他到长安的那一日,长安城也像现在这样,雨水不停。”
“这场雨很快就会过去。”陆萍回应道。
林歌唇角微扬,眼底却留下阴翳,他说道:“可是他来到长安之后,那场雨却下了很久,或者说,从未停歇。”
陆萍神色一滞,不知如何回应,只是愣愣地看着林歌。
片刻,林歌又问道:“后来的故事,陆萍你还愿意继续听吗?”
“自然愿意。”
陆萍明白,玉迟王在长安的故事即将开始,而自己的故事也将随着玉迟王的往事书写下去,成为一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第62章 一些题外话
这章原本是被放错的雨落长安1,现在只好把这章的内容改成一些题外话了。(西红柿居然不能改分卷,快点改进吧。)
既然多出这一章,我就聊一聊吧,赶时间的读者可以跳过。
读者们,不管你是我的熟人,还是我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如果你能有耐心看完第一卷,我都会对你说一声感谢。
第一卷比起后面两卷,太自由,这卷的内容写于我的创作初期,我纵容着故事里的人物,让故事自然而然的发生。
说实话,《》我写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从开始构想,到写完所有章节,几乎有两年多的时间,不过基于各种原因,包括自身写作能力和不可控因素,直到2023年7月28日,才终于完结正文,在这之前,我每日几乎处于默默更文和修文的状态。
这三年,我思考着过去的人生,将体会过的、看到过的一切情感,以一种抽象的、梦幻的方式——写下《》,为自己编织一个梦境,抽离现实生活。
很高兴,你能够入梦,感受我曾感受,感受我曾向往。
我没有创作小说的经验,《》是我的处女作,它甚至没有一个像样的文字大纲,如果不是写到最后,我自己都很难确定它的结局。
在写《》时,我将自己代入每一个角色,完成他们的对话和行为,体验着他们的情感,让一切水到渠成,自然而然的发生。
我仿佛把我的心分成无数片,给予每一个角色,与他们感同身受。可以说,他们的故事和情感,或多或少都暗藏着我的过去或者未来。
我会随着他们开心,随着他们落泪。
开心,因为他们的灵魂碰撞,因为他们的如愿以偿,因为他们的乐观豁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