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去滨县编织厂看了看,催一下单子,又帮厂里针对几款产品调整了一下尺寸,在这边盘桓两天,赶一大早的车回了前进大队。
小麦已经收完了,地里的玉米苗已经两柞多高了,一片喜人的绿油油。
进了村子,路过打谷场,各家各户都在晒麦子。
不同于以往的分工安排,这回是各家的,每家每户都留了个孩子在场地上看着,时不时拿耙子勾一勾,晒个均匀。
也有三三两两的大人自己赤着脚踩在摊晒的麦子上,用耙子来回勾着。
有眼尖的看到周嘉妮过来,忙热情地吆喝着打招呼:“嘉妮回来了!”
周嘉妮笑着挨着喊人,招手喊了一帮孩子过来,抓了一大把糖让他们自己分。
有个老太太走近,低声道:“嘉妮,好闺女,咱们又得多谢谢你。我们都听说了,这分产到户也是你建议村里这么搞的,这真是实实在在给老百姓带来的实惠啊……”
大伙儿一开始都抱着豁出去的架势,但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一直到如今收了麦子,也没见上头谁来指责他们。
至于所谓的保密?
哪儿能做到把所有人都封口啊,消息指不定早就传出去了。
这可是大事,公社领导能不知道?
可一直没动静,可见公社领导也是默许这种形式的。
但大伙儿猜着如此,却不会过分张扬,又那听到风声过来打听,直接问到面上,大伙儿都不搭理。
周嘉妮忙摆手道:“大娘,您可千万别这么说,真正的功劳都是村里干部们,如果不是他们支持,我就是说再多又有什么用?真正的压力都在他们身上。”
大娘拍拍她的手,眼窝沁着一点水光,点头道:“我知道,我们大伙儿心里都有数,但你也是个好孩子,时时刻刻都想着咱们……”
周嘉妮笑道:“您别这么客气,大伙儿好就行,也是咱们乡亲们看得起我,愿意听我嘚吧两句,咱们是互相成就。”
跟凑过来的乡亲们聊了几句,周嘉妮去了村里。
第253章
周嘉妮还是住赵梅家里。
白天在各家串门, 跟老乡们聊分产到户的实际感受,针对过去五年的收成与今年的小麦产量做了个数据对比。
不往远了对比,就单单今年的小麦产量,就是前进大队过去五年的小麦产量总和, 要不然张宝生那天给她打电话的时候激动的声音都在发颤。
或者去老乡们的地里看各家玉米苗的长势情况。
中间抽空骑车把西河公社下头各大队都转了一遍, 看了看其他大队玉米苗的长势, 也找了几个面熟的老乡问了问今年队里的收成。
这都是她要调查的数据。
大伙儿对她又不陌生, 见着她还很热情呢。
不少人听说她跟前进大队定干豇豆的事,还拉着她的手问从不从他们村收, 周嘉妮让他们一律去东旺大队找赵海。
前进大队那边是刘通负责, 赵梅协助,外头几个大队就让赵海负责, 赵海之前一直帮她收货,已经有经验了。
也有人听到风声说前进大队那个分产到户最初就是周嘉妮建议村里做的,也简单问了几句。
周嘉妮支持分产到户,但没跟当地干部沟通的前提下不会私自跟群众讲太多,不然让本村干部以为她跑来煽动来了。
就含糊着应付了几句。
倒是翟项强知道她回来了, 打电话喊她去公社说话。
翟项强桌子上摆了一摞周嘉妮寄回来的系刊。
正是因为感受了华大学子们大胆的畅所欲言, 翟书记才没对前进大队私下的行为进行干涉, 他也想看看这份变化能带来什么惊喜。
而翟书记的桌子上,还摆着一份报纸,是今年五月份的报纸,上头用红笔画出一句话, 是邓公在《关于农村政策问题》的谈话中的内容:“……绝大多数生产队搞了大包干, 也是一年翻身, 改变面貌……”
前进大队不是第一家这么搞的,也不是第二家, 而是多数悄悄进行实践的生产大队之一。
而且看邓公的这段谈话内容,似乎是支持的。
虽然上头也有反对的声音,但翟项强觉得,一个新政策正在崛起,它绝对是最终的胜利者。
所以听说周嘉妮回了前进大队,就想听听她的看法。
周嘉妮并没有掩饰自己的想法,她结合前世经验和这一世不间断透出来的信号,针对农场经济改革一事讲了自己的看法。
她就这几天做的报告调查跟翟书记谈了谈,除了前进大队今年的小麦产量,就地里正种着的玉米苗,整体也比其他大队的玉米苗长势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