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穿之东坡妻+番外(361)

作者:奚月宴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巧合的是,同一时间,竟不止王弗一个人在试行这种救济贫苦地区的方式。

另一个如此做的人是沈括。一年前,他被任命为齐州知州,刚一上任,就整顿了当地的水利工程,修建了不少新水渠,将他与父亲研究出来的新式水车,用赊购的方式,在齐州境内大力推广。去年秋天,齐州的粮食收成提高三成,这还是在水车未能全境推广的条件下达到的。新式水车既能灌水又能磨粮食,甚至还有人想到,可以与纺车结合起来,并且已经开始初步设计,希望在不远的未来,能够做到诸葛亮“木牛流马”的境界,不必使用人工,便能纺织。

虽然只是一个美好的畅想,但令人欣慰的是,人们已经开始往自动化的方向思考,并且认为,改进工具和技术,也是生产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农药、肥料在王弗的推波助澜下出了名,人们也开始思考如何提高地力,增加产量,不止是泉州府,许多地方也开始了农业上的大规模探索。也可以理解为,经过《和乐小报》等报纸十多年的宣传和潜移默化,过于先进的思想和技术已经慢慢为普罗大众所接受,王弗个人迈出了一大步,终于等到了千万个百姓迈出的一小步,然而,这一小步的力量,却远比她个人的一大步更大。

仁宗在五月宣布即将制定《大

宋专利法》的消息,更将民间发明、发现和创作的热情推向了高潮,不论是官场儒林,还是市井百姓,都认为这一律法,将会成为一个跨越时代的里程碑。

不论如何,这个时代的科学齿轮已经开始转动,并且势不可挡。

六月,王安石被任命为翰林学士兼侍讲,深受仁宗器重,多次召见入内,探讨如何摆脱大宋目前面临的经济、政治危机,如何进一步发展海外贸易,以及如何应对辽、西夏侵扰的问题。

王安石以一篇长达五万字的文章回复了仁宗的问题,这篇文章,后来公开,经过有识之士对比发现,引用了许多《和乐小报》上旧有的观点,融合了王安石自己的理解和改进,王安石还屡屡以苏轼与其妻子王氏在凤翔府、泉州府施行的政策作为引入,深刻讨论了其中的政治、经济道理。

此文一出,全天下的人都知道王安石是《和乐小报》的忠实粉丝了,《和乐小报》也很给面子,在下个月的本刊上全文刊登了王安石的文章,并且邀请文章里涉及的各行业专业人士进行点评,对王安石文章的亮点、缺点、谬误,讨论、指出并改正。

一时间,文学界刮起一股探讨国家兴衰、政策法规的风气,几乎所有文学家、政治家都发文讨论了这一问题。如欧阳修对于文学发展的总结预测,司马光对史学发展的思考建议,韩琦对军政及对外战争的建言,苏洵对于大宋官制的批评……还有许多后起之秀,也都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发了言,如苏辙、范纯仁、沈括、王雱甚至梁文修,都在其中。苏轼远在泉州,慢了一拍,但好在大部分文章都通过《和乐小报》发表,他得以总览全局,于是另辟蹊径,写出了一篇对于农业和手工业结合发展的畅想。

这样的大势所趋,好似人人都有话要说,一时间洛阳纸贵,《和乐小报》主刊及各个副刊全部空出来登载这样的文章都不够,《太平廷报》及其他报纸亦是如此,借此机会,报界又迎来了一次大爆发,原本混乱的标准体制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从业人士提出“报刊界急需整顿”的口号,预备配合将要推出的《专利法》,建立良好而规范的报刊体制。

不和谐的声音也有许多,民间颇有些保守人士认为,言论太过自由,对于朝堂的影响太大,或许会有人借用报刊煽动百姓,妄图造反。

仁宗听说朝野上下对此议论纷纷,也觉得有必要对报刊进行整顿和管制,借此树立起官报署的威信。但出于对王弗的信任和依赖,他还是认为,民间刊物的存在是有必要的,可以约束,却不能扼杀。

《和乐小报》屹立于风暴中心而不倒,也让人们更多关注到了它背后的人物,一直以来,它都是由益州印刷行会印制,自庆历五年十二月于益州发行第一刊开始,历时十八年,几经改版、分刊,才形成了如今的样貌,成为民间最受欢迎的刊物。岁月荏苒,似乎它一直在变,却又一直未曾改变。

《和乐小报》的缔造者,民间相传是益州印刷行会名誉会长王方,赵家书籍铺的主家,但如今,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到了仁宗口中频频提及的王氏,一个女子,为何能让仁宗屡次提及呢?经过诸多猜测和讨论,大部分人都认为,这个王氏更可能是《和乐小报》的初创者。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