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求和条件直接在赵瑾的雷点上疯狂试探。
赵瑾收到这两封求和书后还没来得及上朝,但消息已经传出去了。
翌日,登基典礼,当赵瑾穿着龙袍缓缓出现在金銮殿上时,众人皆低头跪拜。
“吾皇万岁万万岁。”
从前在龙椅旁边放着的椅子已经撤下去了,赵瑾如今坐上的是龙椅,天子的位置。
她不是第一次坐得这样高,但确实是第一次以这样的身份观察下面的臣子。
在二十六年前,在赵瑾还是刚刚重生在这样一个陌生朝代的时候,她从来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站在权力的巅峰,俯视着下面的众人。
这种感觉陌生至极。
在先帝说出传位给赵瑾的时候,她甚至想过物色一个合适的人选将皇位传给他,又或者是将先帝唯一的儿子抚养成人,再将皇位传给他。
但这两个方案很快就被赵瑾给否决了。
前者,她根本找不到合适的人选,起码在宗室里面,没有这样的人。
后者,以小皇子的身体状况,她这个当姑姑的根本没办法保证他能活多久。
先帝临终前托孤,只愿儿子平安喜乐。
“诸位爱卿平身。”赵瑾缓缓道。
小李公公站在赵瑾旁边,扬声宣读着太皇太后以及先帝后妃的册封情况,最后是关于唐韫修的。
册封为皇夫,未赐宫殿。
之后便是“有事启奏,无事退朝”的环节。
从前小李公公都是李公公安排在赵瑾身边的,赵瑾不打算换人,只是如今,小李公公,也变成李公公了。
“臣启奏。”有一人站了出来。
赵瑾盯着那人,缓缓吐出两个字:“准奏。”
上朝这件事对赵瑾来说,只能说是轻车熟路。
她甚至和以往每一位新帝登基时的表现看起来都丝毫不逊色。
“禀陛下,如今我朝社稷有所动荡,长久战争对国库和百姓而言都是负担,臣恳请殿下与两国议和。”
这人说完之后,又有一人站出来道:“陛下,臣附议。”
赵瑾盯着这两人,这两个应该是之前从各地调回来的那批官员里面的人。
她垂下眸子,开口问:“禹越两朝的求和书就在这里,不知诸位爱卿昨日有没有听说?”
一时间,没有人开口。
赵瑾又道:“割让四座城池,赔偿白银数百万两,再送出去一个公主和一个皇子,诸位觉得值得吗?”
但即便是在这种情况下,依旧有人劝谏赵瑾求和。
“陛下初初登基,此时若是战争持续下去,于社稷更是不利。”
“臣以为长公主身为皇室公主,受万民爱戴,理应在此时为国分忧,皇子亦是如此。”
“荒谬,我朝兴衰什么时候寄托在两个几岁的孩子身上,”又是一道身影走出来,“臣以为议和虽有必要,但割地赔钱已经是底线,断不能将公主与皇子送去他国受辱!”
“……”
朝堂很快就成了市井般吵闹。
几波人争论不休。
终于,赵瑾开口:“闭嘴,都吵够了没有?”
一时间,朝臣安静下来。
她缓缓道:“如今主张议和的,站出来。”
一批人站了出来,数目竟然将近半数,其中文官居多,但也有少数的武官。
“好,现在主战的站出来。”
这一次,就站出来了不到十个人,其中文官武官差不多。
“剩下来的是什么意思,中立?”赵瑾问。
无人回答。
她也并非是要这个回答。
赵瑾的目光在下面巡视了一圈后道:“先帝尸骨未寒,若是知道有人将主意打到小皇子身上,诸位爱卿说,他会不会气到给朕托梦,先将诸位想着求一时安稳的送去敌国?”
没人开口说话。
他们就算是再迟钝也能察觉到什么叫做“风雨欲来”。
不管赵瑾从前是什么身份,如今她是高高在上的女帝,想要一个人死甚至不需要借口。
皇权之上,无人不受她的支配。
半晌,终于有人跪了下来:“陛下息怒。”
之后稀里哗啦跪下一大片:“陛下息怒。”
赵瑾没有理会他们,但她的态度已经很明显,她主战。
下朝后,太傅和丞相跟到了御书房。
“陛下,虽说禹越两朝议和的条件过分了些,但对我朝而言,议和确实比继续打下去更加有利。”太傅给赵瑾分析着局势。
就算一直打下去,不过都是两败俱伤。
就是要看谁在两败俱伤之前能够将局面扭转。
“太傅也劝朕将自己的女儿和侄子送出去吗?”赵瑾问。
“并非,”太傅说着叹了一口气,“求和书上只说一名公主和一名皇子,陛下完全可以从宗室里挑选合适的人选册封送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