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间,哀恸传遍整个皇宫,跟前跪倒的一片人齐齐放声痛哭。
一代君王落幕,皇位得主,竟然这样令人震惊又没有悬念。
作者有话说:
第161章 登基
先帝的葬礼还需要赵瑾主持, 她没有时间去缓冲自己的身份。
皇后,或者说如今已经是太后,她在皇帝驾崩后伤心过度, 病床上躺了一天。
后宫里, 别人不说,夫妻一场,皇帝待她算是不错,后宫妃子没有敢在其面前有半分僭越的。
只是如今皇帝驾崩,竟然传位于赵瑾。
那晚后, 赵瑾在皇宫里呆了很长时间。
不仅仅是操持皇帝的葬礼, 还有的是对自己如今身份的思考。
太傅拿出了皇帝留下来的圣旨, 上面明明白白写着将皇位传给赵瑾, 尽管有陛下临终前亲口所言以及圣旨, 赵瑾这位新帝的身份不存在任何水分, 但依旧引起不少争议。
皇帝驾崩的消息在当日便传遍了整个京城, 但对比起来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是新帝的身份。
不说武朝历史上, 就是其他朝代也没什么女人当政的先例。
就算是有的,不过是类似于垂帘听政这样的形式, 不可能像赵瑾这样, 光明正大地继承皇位。
消息传出去,不仅仅是正在和武朝打战的两个国家, 就连武朝内部的许多人也悲观地觉得:武朝将亡。
禹越两朝几乎觉得自己的胜利就在眼前,趁机又派了不少兵力过去。
然而这些都是几日后的事情。
皇帝的葬礼是大事,赵瑾身上穿着丧服, 根据皇帝生前的嘱咐, 宫中嫔妃皆晋为太妃, 年轻无子嗣的可选择出宫,尤其是从未侍寝过的。
皇陵早已经修建好,陛下生前不允许宫人嫔妃殉葬。
葬礼举行了将近一个月,七日不上朝。
宫人对赵瑾的称谓已经改变了,从前伺候皇帝的李公公在陛下走后也自尽于宫中,他也成了唯一追随皇帝入皇陵的人。
“陛下,礼部尚书求见。”
礼部这一番是找赵瑾商量先帝的谥号。
先帝在位将近三十年,在位期间没有明显过错,也算爱民勤政,不耽于后宫女色,也没有劳民伤财的举动,大力发展农业,比他的那位父皇好了不少。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子嗣不丰。
赵瑾在礼部呈上的几个谥号里面选了“宣”。
武宣帝的一生就此落幕。
之后便是发丧,赵瑾看着长长的队伍将她这位皇兄的灵柩送入皇陵,小皇子在人群中,红着眼睛盯着已经没了的父皇,她忽然觉得一阵苍凉。
新旧更替,无可奈何。
就连她身上的使命,说不得是好还是坏。
——
“陛下,登基大典还有几日便要举行,登基大典上的流程,还望陛下过目。”
礼部尚书呈上了手上的东西。
原本按照以往,新帝登基,同时会册封皇后,至于其他妃子则各自封赏。
可赵瑾是女帝,她的后院就只有唐韫修一个,并且这位按道理应该册封为皇夫的正宫此时此刻正在战场上。
虽说册封这一流程依旧不省略,但后宫的位置,忽然就有些耐人寻味起来。
只是国丧之时,没有人会在这种时候提这种不合时宜的话题。
如今后宫中,皇后成了太后,太后已经是太皇太后,先帝的妃子除了太后依旧住在坤宁宫,其他人已经搬到专门为太妃准备的宫殿里面,这一生剩下的时光里,基本就是青灯古佛为伴。
赵圆圆,也就是赵瑾唯一的女儿,也跟着从一个郡主变成了武朝的嫡长公主。
赵瑾翻阅看了会儿,之后吩咐礼部:“一切从简吧。”
距离先帝驾崩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但朝中的事务不可能不处理,赵瑾在御书房里呆了会儿,堆得最多的应该就是战事的奏折。
先帝驾崩前,前线取得一次胜利,之后在先帝弥留之际乘胜追击,烧了敌军的军营,虽然不算什么可大肆宣扬的胜利,但到底打击了敌军的士气。
当时便有不少人提议与禹越两朝求和。
在已经有一场胜利的情况下提出求和对武朝是有利的,新帝登基,朝堂动荡其实不利于社稷安康。
赵瑾没有来得及点头或者摇头,禹朝和越朝的求和书便已经送到了京城。
她打开一看,直接治好了多年的低血压。
两个国家,分别要求割让两座城池,并且一个要求指派公主过去和亲,一个要求将皇子送去当质子。
众所周知,武朝如今只有两个人选符合。
一个是才满五岁的长公主赵聆筠,一个是先帝唯一的儿子赵诩。
禹朝还在上面贴心表明,会将公主抚养至及笄才挑选合适夫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