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煜对妹妹的喜爱显而易见,前两月唐韫锦来信,称是远在边疆的世子妃再度有孕。
作者有话说:
第105章 又一年宫宴
此时唐煜已经是个成熟稳重的四岁宝宝了, 他握着毛笔,歪歪扭扭地给亲爹回了一封信,信中先是问候了一番爹娘身体, 又说了自己近日的功课, 最后委婉地向爹娘提议能不能只生妹妹不要弟弟,要和圆圆妹妹一样可爱的那种。
不知远在边疆的世子和世子妃看到儿子的信时作何感想,这边驸马后来就收到了亲哥一封力透纸背的信,信中所有内容总结起来就一个意思:
他到底是怎么教孩子的?
唐韫修:“……”
阿弥陀佛。
外面大雪纷飞,连京城的地面都是一层厚厚的雪, 外面冻死的人数在不断攀升, 京城尚且如此, 更不要说京城外面相邻的地方。
有屋庇护的百姓尚且忍饥挨饿, 更不要说京城的乞丐。
这世间, 以如今田间作物的量产, 想要实现赵瑾从前认知里面的温饱, 还是一项大工程。
京城想要解决这一现状,最起码的, 得分发御寒过冬之物。
除此之外,百姓田间作物为雪灾所害, 颗粒无收, 就算官府免除赋税,租借土地的百姓也缴不出租金。
雪灾之严峻, 可见一斑。
在京城内,天子脚下,也许还察觉不出惨状, 城外的世界, 已经到了时不时就在路边发现尸体的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 皇帝想要过个安稳年,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显然朝廷也在为这件事头疼。
皇帝需要一个挑大梁的人,食君之俸禄,应为君分忧,只是雪灾也不是一件小事,临近过年,如果赈灾不得力,最后会导致什么结果不言而喻。
朝臣里面,不是没有人想揽下这件差事,只是想揽差,也得掂量一下自己有没有这个分量。
皇帝显然也在观望。
就在这时候,炀王站了出来,“臣弟愿为陛下分忧。”
朝堂上的氛围瞬间变得有些诡异起来,炀王,那毕竟是炀王,一个在边关驻守了二十多年的王爷,他来挑这个担子,岂不是显得满朝文武竟无一人可用?
杜少保第一个不同意,于是他上前一步道:“陛下圣明,老臣也愿为百姓尽一份绵薄之力。”
杜少保在年纪上比如今的皇帝还要年长上些,自己早已经儿孙满堂,头发自然也已经苍白,距离致仕也说不出有几年了,这种时候再让他为这事操劳,如何使得?
朝中年轻官员自然是跃跃欲试,只是皇帝却将目光落在炀王身上,他不知在想什么,在朝堂吵嚷了许久之后,他才叫停。
这个差事最后也没有交给炀王,按照皇帝的意思是,炀王回京一年,身体尚未休养好,不宜操劳。
只是谁都明白,以炀王如今四十有几的年纪,又是长年练武,即便身体有旧伤,赈个雪灾有何妨?
事情最后交给了户部侍郎,晏子迁。
这户部侍郎的身份原本还不算特殊,其父致仕前也是朝廷命官,晏子迁同样是上一届科举的进士,新一批的进士们也于今年三月入朝为官,朝廷正被一批新鲜血液滋润着。
只是今年六月份,炀王府上的郡主嫁与晏子迁为妻。
炀王府的两位嫡出千金在回京后一年,先后定亲,如今还在府上的嫡次女也与新科进士里面的榜眼定下了亲事。
榜下捉婿的风尚,炀王也算是赶了一趟。
而两个女婿的的身份地位都不算高,这按道理来说,不算是值得注意的事情,即便炀王是特意将两个嫡女留到回京再嫁,这点私心说到底指摘不得。
皇帝口中便是,炀王劳苦功高,如今正值休养的时刻,将此事交由女婿,也算是一个折中的法子。
户部侍郎这个位置说到底,管京城赈灾之事,职责所在。
没人提出异议。
只是年关将近,小皇子已经满周岁,又有人提出让皇帝早立储君,好安定社稷。
皇帝一如既往,拿之前的话堵了回去,皇子年幼,此时还不是立下储君的时候。
再有人催促时,皇帝看上去有些愠怒,他说:“怎么,这么催着立储君,是盼着朕早点驾崩吗?”
此话一出,众人皆是一惊,随后朝中各种颜色官服的臣子们跪了一地:“陛下息怒。”
“息怒”两个字说出来,皇帝冷笑一声,紧接着便是退朝了。
谁都知道,这储君之位,除了小皇子以外别无他人,皇后生下小皇子这一路多艰险他们不是不知道,只是皇帝迟迟不立储君,难免会让人心中有些猜想,比如皇帝是不是还想着多生?
众所周知,女人一次只能一胎,男人若是想,十月之后,几个孩子都可以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