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什么意思?”
徐太医:“敢问陛下是何时开始服用这些汤的?”
“十五年前吧。”那年还没他腿高的小丫头哼哧哧跑来送汤,说是御膳房煮的,后来喝完皇帝才知道,汤是御膳房煮的没错,但往里面加什么都是小丫头说了算,御膳房当时还当她是自己闹着玩,后来知道汤进了皇帝肚子时可谓是大惊失色。
徐太医闻言终于露出了然的神色,他道:“微臣从前没试过这种法子,但陛下体内毒素清得差不多,想必与这些汤脱不了干系。”
“还有,”徐太医迟疑片刻,“这汤与臣这几年给陛下开的药丝毫没有冲撞,不知是不是臣多心,敢问陛下,这汤谱究竟是从何而来的?”
皇帝:“……”
别说了,他现在需要好好冷静一下。
这么多年来,忽然发现自己那个无所事事,连送去上书房臣子都会来找他吐苦水的妹妹,居然是个神医般的存在。
这汤是赵瑾几岁时弄出来的,也就是说,宫墙之内,有人教了公主什么。
皇帝的目光一下子落到了徐太医身上:“朕听闻,你父亲之前去过华烁公主的府邸看病是吗?”
徐太医显然没有明白这个话题的转折,但君王问话,他自然没有隐瞒的道理,“是,微臣听家父提起,是给唐世子之子看过病。”
君王一旦生出怀疑,就会拔丝抽茧,从各种细枝末节中找到联系,从而生出新的怀疑。
“好了,朕问完了,你退下吧。”
徐太医自知陛下方才不回答自己的问题自有不回答的道理,于是不敢多问,只是临走前还眼巴巴地看着那几盅汤。
皇帝:“……直接去御膳房要。”
徐太医:“谢陛下。”
皇帝在徐太医走后陷入了沉思,帝王注定要居安思危,可如今,公主身后不知是什么人,皇帝根本不知道这个妹妹究竟是不是如自己所想的那样单纯,或者说是有没有被人利用。
如果她是个皇子,皇帝这时候应该在猜测她的心思了,如果是同父同母的亲弟弟,想要他如今的位置,皇帝愿意给,但也是在他百年之后。
总的来说,这个位置他可以给,但对方不能伸手要。
就在这时候,之前派去临岳的其中一个暗卫回来求见,呈上来一封信:“陛下,这是华烁公主亲笔。”
皇帝:又来?
但他还是接过打开了,一如既往的丑字,让她过往哪个老师看见都会头痛的程度。
皇帝平时还真没看见过这么丑的字,其他人也不敢将这么丑的东西呈递到他面前。
他看下去,发现这封信通篇写了某人几岁在宫中遇见一位误入深宫的江湖人士,对方看她筋骨清奇便立意收其为徒,于是这些年来一直偷偷摸摸传授她医术,包括那几盅汤,是师父看出他这个当皇帝的身体抱恙,于是让小徒弟整的这么一出。
信中甚至提及了那位师父与京师医学院有些渊源,正好对应上了皇帝今日发现的内容——他正打算查那位徐老。
赵瑾的意思是,可以查,但希望他这个当哥哥的不要动徐老。
皇帝看完了这封信,又冷笑了一声,这里面半真不假,几乎半篇是混话,这死丫头就是预料到了自己瞒不下去了躲在临岳不肯回来,她不仅预料到这点,她还算准了自己刚刚立了大功,他就算再生气也不会如何。
皇帝这一刻还真被气笑了。
这丑得没眼看的一封信里就只有这么个意思:我错了,但我不改。
但皇帝还真慢慢冷静下来了,跪在跟前的暗卫问:“陛下,需要属下请公主驸马回京吗?”
这个“请”字,值得推敲一下。
“不用,”皇帝几乎是咬牙切齿道,“朕倒是要看看,她能在临岳城躲多久,还能一辈子不回京不成?”
一语成谶。
谁也没想到,华烁公主所说的在临岳多待会儿,一转眼,年关将近。
作者有话说:
皇帝:朕不过是平平无奇的大冤种罢了!(ps:今天双更了宝贝们!)
第70章 “母凭子贵”
几个月的时间足以发生许多事, 从几个月前黄大人谋害公主一事为起点,大理寺着手查了他的晋升之路,平时的人脉, 就连处理过什么案子都查得清清楚楚。
黄大人死前自然还是自信于自己所有一切都藏得干干净净, 然而很多东西根本经不起推敲,那几个月里,不断有官员被抄家落马,也不断有人接上新的位置,新上任的官员也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又成了哪个阵营的人。
皇帝毕竟不是圣人, 顺者生逆者死是最基础的准则。
那几个月京城死的人甚至隔着这么远都能偶尔传到赵瑾耳中, 杀鸡儆猴, 永远是一个帝王威慑天下最直接有效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