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上官牙的抽头,合总下来是五千八百多两银子。
云秋那日看完就决定下来要买,只是中间出了桃花关的事才耽搁了一段时间。他刚才就是在算账,连带上陈家村田庄的,以及豆腐坊的分成,刚好能匀出这笔银子。
“那铺子买下来我准备改成药铺,就叫善济堂,跟老爷子想办的学堂名字一样,往后铺子里卖药能挣钱,山上医师学成也能下山来坐堂。”
而且山上种植的草药他们铺里自己就能卖,药学的弟子们还能挣钱补贴家用,简直是一举多得。
——这也是云秋想了多日,最终想出来的一个法子。
学堂的钱叫药局来挣,药局的成本由学堂来支,只要陆老爷子在此坐镇,也不愁没人慕名前来。
“公子的法子好是好,但……”点心还是有些担忧,“若是陆老爷子知道后不愿干呢?”
云秋摇摇头,非常肯定:“不会,我这提议,他一定喜欢。”
——陆商在意医署局和善济堂半辈子了。
甚至因为这般纷闹得妻离子散,有这样一个能够实现他多年以来愿望的集会,陆商一定不会放过。
而且最重要的是,经过小陶给徐振羽治眼这件事后,云秋相信老爷子已经重燃斗志,能够想办法给他提出来的善济堂办好。
所以,陆商会答应的。
不过几日后,三月季春,云秋还是得到了意外之喜:
镇国将军徐振羽双目复明,小陶得到黄金百两,被宣召入宫御赐红马褂和金腰牌,并由皇帝送上了亲手题字的匾额:杏林妙手。
原本皇帝还属意拔擢陶南星官太医院正六品左院判,但小陶在大殿之上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青松乡还有众多百姓需要他、他爹也在等他回家。
想到小陶年纪还小,皇帝也便收回成命。
不过太后倒挺喜欢小陶的爽直、不忘本,额外加赏了他许多东西,其中单是素问银针就有七八套,金银制的戥子也有三五件。
惠贵妃也感谢小陶只好了兄长的眼睛,赏赐的金银珠宝、书卷古籍流水一样往小陶这儿送,险些给宁王府的客舍塞满了。
宁王和王妃自然是说不尽的感谢,当初在皇榜上的承诺的一愿,也依旧有效。当宁王问小陶有什么想要的东西时,小陶想了很久,最后却说道:
“……我想要一头小驴子。”
宁王愣了。
王妃也觉着这孩子有趣——宫里赏了那么多东西,每一样不说价值连城,换成钱都不下十两银子。
一头驴子再好,也要价不超过十两。
他想这么半天,竟然只想出来要一头驴?
王妃就问小陶:“怎么不要大宛名马、千里马?而是要一头驴呢?”
小陶抿抿嘴,看了陆商一眼才轻声道:“青松乡多山道,你们说的那些高头大马在山里不好走,而且父亲也爬不上去。”
“我就想给爹爹弄一头小毛驴,能爬山、能驼人拉车、能吃苦,喂起来好喂、带出去也不怕丢,能让我爹少走些路。”
“他年轻时伤过腿,这些年走路太多,双膝一道冬日的夜里就疼得厉害,如果有一头小毛驴,他外出采药、看诊就方便很多了。”
宁王和王妃对视一眼,都感慨小陶孝顺。
但宁王不懂,为何小陶不愿意留在京城为官,也不想用那些钱给父亲从青松乡接出来,“即便不到京城,去到杭城里定居也好啊?”
小陶摇摇头,回头看看陆商笑道:
“若真想留下,爹爹当年就留下了,也轮不上今日我入京城来。而且青松乡里就我和爹爹两个大夫,是万万走不开的。”
见小陶坚持,宁王和王妃也不劝了,只吩咐人给小陶找来两匹驴子,一匹深灰一匹棕黄,一公一母正好方便他骑和驮东西。
其实宁王并没有很放心,小陶治好了徐将军的眼疾,一时在京城和天下声名鹊起,尤其是那黄金百两打眼,可能会引人觊觎。
他暗中吩咐了银甲卫暗部,一定要安全送小陶回江南家乡。
小陶拜谢了宁王夫妻,却没有立刻启程,而是和陆商去了一趟云琜钱庄,云秋也正等着他们回来。
听说小陶竟然不要大宛名马而是要了两头驴子后,云秋总算是逮着了机会,狠狠敲了小陶脑瓜:
“我看你才是个笨蛋吧!大宛名马多棒啊!能爬山、能涉水,还能拉车驮东西,军中的军马用的都是它。”
“你才笨蛋!”小陶与他拌嘴,“那种高头大马爹爹怎么爬得上去,要是不小心摔了怎么好。就算摔不着,这么名贵的马弄回去,可容易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