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她没想到的是,一样的诗,李纨这次竟然定黛玉的为首。
001:“呵呵,李纨也很会审时度势嘛。”
原著里,黛玉孤立无援,诗要是写得和宝钗水平相似,得的就是第二。
只有好得特别突出,宝钗实在及不上,才能得第一。
如今她不是孤身一人,有妹妹、有产业、有忠仆,和远房族人也保持着联系,且庄亲王摆明了要当她的靠山,李纨对她的态度就变了。
七杀:“不会审时度势,怎能避开府里的风浪,将儿子培养成才?”
001:“那倒也是!”
黛玉见妹妹半天不说话,安慰道:“莫灰心,回去熟读李杜,总能写出佳句。”
嫮儿很聪慧,就是在诗词上还没开窍。
胡诌了一首出来,虽然韵脚符合,却用词死板,不够灵动,被评为最末。
七杀:“......好。”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这话她听过。
而且她何止是熟读,李白、杜甫、王昌龄等人流传于世的作品,她全都熟记心间!
要是考填空,保证一题都不会错。
但那又如何?
还不是写不出好诗!
只会堆砌辞藻,强行押韵,可见没有写诗的天分。
奈何黛玉坚信妹妹也有诗才,每天给她补功课。
七杀盼着香菱赶紧进大观园,她才是黛玉的好徒弟呢。
001:“宿主大人,能得林妹妹亲自教导,你就偷笑吧!话说林妹妹还真是个好老师,再听下去,本系统也会作诗了!”
七杀:“你滚!”
想她七杀道君,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文韬武略,出类拔萃!
唯一不能的,大约就是写诗。
001滚得很圆,很圆。
如原著一般,海棠诗社起社第二日,宝玉催着贾母派人接来史湘云。
她也是个爱玩的,闻得诗社这等趣事,哪有不入之理?
不仅立时写诗加入,还琢磨着自己先邀一社。
当晚宝钗邀她住在蘅芜苑,跟她说,你既开社,就要作东。可你自己又没什么钱,若是回家去要,定然惹得婶娘抱怨。
怎么办呢?
史湘云自思考虑不周,正在踌躇,宝钗就给她出了个主意。
说是贾府上下多半爱吃螃蟹,她跟哥哥要几篓极肥极大的,再从自家铺子里取上几坛好酒,备四五桌果碟子,这宴就能办好。
史湘云感激不尽,心里将宝钗当成了亲姐姐。
001:“唉,本系统喜欢湘云,但湘云真傻!宿主大人,提醒一下她,好不好?”
螃蟹是薛家的,酒和果碟也是薛家的,这宴跟她史湘云还有什么关系?
就算她在宴席上忙乎,招待这个招待那个,谁还不知道这宴是宝钗帮她张罗的?
纵然承情,也是承的宝钗的人情。
何况她本来只是想请诗社里的姐妹们,大家亲亲热热坐一处,说说话写写诗,吃喝还是其次。
宝钗却借着她的名头,将这办成了大宴。
也让这宴由雅至俗,违背了她的初心。
还有一层,史湘云是贾母的娘家亲戚,有了难处,该向贾母求援,这才能维持住贾母在府中的体面。
可她却求助于贾府的客人。
这客人贾母还不怎么喜欢。
贾母对湘云的态度转变,估计就是从这时候开始。
七杀:“怎么提醒?”
001:“......那就只能看着她自己醒悟?”
七杀叹道:“是呀。”
有些事情,若不是亲身经历,别人说什么都不会有用。
劝谏者还会被当成挑拨离间的小人。
况且史湘云本就对黛玉有成见,潇湘馆的人要敢说宝钗一句不好,她能当场闹起来。
何苦做那吃力不讨好的事儿。
1204 守护林妹妹(47)
“史大姑娘,发什么呆呢?”
湘云常来贾府,跟丫环们也是熟的。
见她在树荫下呆呆地站着,有个小丫环就跑过去叫她。
湘云回神,笑道:“你才发呆呢,各色果子都有,还不去拿?”
小丫环:“姐姐们给了我好些,我装在荷包里留着晚上吃。”
湘云又给她捡了只螃蟹,跑去招呼袭人、紫鹃、司棋等那一桌。
她觉得老太太似乎生气了。
刚开宴的时候,她就跟老太太说,这宴席是宝姐姐帮着她预备的。
可老太太只是略坐一坐,面上便带了疲乏,要回房歇息。
临走时嘱咐宝玉、黛玉别多吃螃蟹,还说“那东西虽好吃,不是什么好的,吃多了肚子疼。”
这不是在打宝姐姐的脸么?
宝姐姐虽然还是笑着,那笑容却已经很勉强了。
她真不知道,老太太为什么会这样。
算了,不想了,大人的心思总是这么复杂。
黛玉慢慢喝着黄酒,看湘云的目光带一丝怜悯。
这姑娘,怎地万事不知,只会傻乐。
一眼瞥见妹妹还在吃螃蟹,忙放下手中的海棠冻石蕉叶杯,道:“螃蟹性寒,不可多吃!”
边说边移走了妹妹面前装着螃蟹的碗碟,又拿帕子给她擦手。
七杀也只得痛并快乐地享受着。
其实,她还能吃很多。
001:“宿主大人,你忍一忍,晚上等林妹妹睡着再悄悄跑出去吃,别吓着她。”
七杀:“......你当我没吃过螃蟹?”
001断然否认:“绝无此意!”
这一日很是繁忙,大家吃了螃蟹,写了诗,又到贾母处问安。
和原著一样,黛玉写的三首诗立意新、用词雅,被评为一二三,公推为魁。
这次七杀假装喝醉了,硬是没写。
她宁愿跑去跟人打一架,也不愿写一首诗。
贾母那儿也有个客人,便是刘姥姥。
她之前得了王熙凤的救济,这会儿家境好转,就带着新鲜的瓜果菜蔬前来感谢。
虽不是什么好东西,也是一份心意。
贾母闲极无聊,正想找个积年的老人家唠唠嗑,知道有她这么个人,就请了她去。
刘姥姥虽只是一个乡下农妇,却人老成精,有些见识。
说话幽默风趣,惹得满座大笑。
此前也没人给黛玉讲过这些乡村趣事,因而她听得很是入迷。
回到潇湘馆还笑着说,“刘姥姥有趣极了。”
吩咐紫鹃打点几样布料药材,送到王熙凤那儿,让她转交刘姥姥。
原著中,她恼怒刘姥姥讲起女孩儿勾了宝玉的魂,对刘姥姥很不客气,还嘲笑其是母蝗虫。
现在她跟宝玉之间连表兄妹的情分都很淡,刘姥姥讲十个八个姑娘,她都不会在意。
七杀:“宝玉不是更有趣?”
黛玉:“呵呵!”
刘姥姥说起个雪下抽柴的女孩儿,宝玉便追着问个不休,大有与那女孩儿相会的势头。
这不是有趣,这是有病。
忽想起一事,正色道:“嫮儿,今日螃蟹宴,外祖母不高兴,你看出来了么?”
七杀:“看出来了。”
黛玉不信,“真的?”
她记得妹妹光顾着吃了。
七杀:“真的!老太太兴冲冲地来,却没坐一会儿就走了,又说螃蟹不是好东西。她要是心里高兴,不会说这话儿。”
黛玉露出“孺子可教”的神情,又道:“那你可知,湘云错在何处?”
七杀:“知道。她是老太太的娘家人,史家的大小姐,却在宝钗面前自曝史家的短处,还像是连请客的几两银子都没有,这打了老太太的脸。”
宝钗若是姓贾也就罢了,偏她姓薛,还是儿媳妇王夫人的娘家亲戚。
等于将脸丢到了儿媳妇面前。
贾母心中,肯定万分窝火。
黛玉暗赞妹妹聪明,接着道:“你说说,宝钗为何这么做?”
七杀:“我觉得,她并不是想害湘云,也不是想打老太太的脸。相反,她想讨好老太太,只是用错了法子。”
黛玉叹道:“嫮儿真是通透,我没什么可忧心的了。”
七杀:“姐姐什么都看得清,我也不用再担忧。”
黛玉嗔道:“又学大人说话!”
这件事情上,宝钗也许还真没什么坏心。
借湘云做东道这个由头,设宴收买人心,加深自己对贾府的影响力,于她是常规操作,不算什么。
她真正的目的,是讨好贾母,改善贾母对她的感观。
湘云是贾母的侄孙女,她以为帮湘云就能得到贾母的好感,却忽略了贾母那个层次的人看问题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