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量妥当,一家人就开始量宅基地,原有的宅基地不够用,不得不往外扩。
这要往外扩,就要拿钱买。
好在农村的宅基地便宜的很,一块地几百文就可以拿下。
像刘立夏家这样的,那就更便宜了,只要交个百多文意思意思就行。
现在的两间屋子,格局差不多大,长大约有一丈四尺,宽一丈三尺,十几个平方。
刘立夏问道:“爹,这屋子还要不要建大一点?”
刘大柱惊讶的道:“还要大,要多大?现在这个不是挺好的么,你这么小个人还住不下啊?”
刘立夏:“不是,这不是建大一点也好放东西嘛,那以后要是东西多了,没地放怎么办?”
刘大柱:“这么多房子还不够放啊,五间呢!”
刘立夏:“那不是后面青山跟青河要进学吗,这以后去学堂了肯定回家来要做一些功课啊啥的,到时候书一多,势必要个书架,
再在屋里放一张床,一套桌椅,这屋子不就小了吗,我想着这建大一点住的也舒服一点,万一以后有他们的同窗来家里玩,他们也有个招待的地方。”
周氏一听是这个原因,也同意,还劝刘大柱呢,“这两孩子进学之后,那我们就就是读书人家了,这些东西就要给孩子备上,大一点就大一点呗,也不差那一点。”
刘大柱只好点头。
除了送来的五十两银子,剩下的还有八匹青棉布,几袋白花花的大米······
刘立夏见着这几大袋大米嘴角不自觉的抽了抽,这怎么还送大米呢?
这不是刚秋收么,家里又不缺粮食,这送米是怎么个意思?
你要是实再找不到赏赐的,就是再在给点钱也是好的啊,再不济给点金银首饰啥的也不错,怎么送大米呢?
摇摇头,这县令大人瞧着家大业大,通身的贵气瞧着出身就不错,怎么这么不会送礼呢,不应该啊,不是说高门大户从小就精于这方面的事情么?
第121章 不用买了
殊不知县令此刻正在家中得意的跟自家夫人炫耀呢。
“我瞧着这户农家的日子也不好过,虽然是才秋收,但是在卖了一点补贴家用后,
想来也不够吃了,所以我让人给准备了好几袋粮食赏下去,想来这个冬日里应该不会饿肚子了。”
县令夫人好笑,“哪有赏赐人东西给赏赐大米的,从来就没见过,你说那家还有个大胆的小姑娘,十一二岁,想来应该要说亲了,怎么不赏赐一些金银首饰,这不是更实用么?”
县令哈哈大笑,“农户人家要那些首饰有什么用,乡下人就没见过谁戴首饰的,饭都吃不饱,这些东西要来何用?
就算赏给他们,他们应该也不会用,多半拿去卖了买粮,我这直接赏粮食下去,这不是刚好省事了么,那家人瞧见这份赏赐不定怎么欢喜呢。”
想到了什么又笑着道:“而且,我赏的也不全是这些,还有其他的呢,最实用的就是那几本书了。”
县令夫人好奇的道:“怎么他们会认字?你不是说他们家日子过的甚是艰难?怎么还有银钱送孩子上学?”
县令笑道:“饭都吃不饱,哪有银钱送人去学堂,我这不是听别人说他们家几个孩子都认识几个字,说是一个老大夫教的,至于认识多少这就不知道了。”
县令夫人点点头,在心里对这家人的看法又有了不同。
对于粮食,除了刘立夏其他人都很欢喜,虽然自家现在不缺粮吃了,但是谁还会嫌粮多啊?
他们家也才能吃饱肚子没多久呢,现下最看重的就是粮食了。
刘立夏见家里喜滋滋的样子,也高兴起来,继续去看剩下的包袱。
随着包袱的打开,一家人惊呆了,里面赫然是几本书,还有几套笔墨纸砚!
一家人顿时喜出望外。
这书可是十几两银子一本呢,这么几本,算一算这得多少钱呢?
刘立夏翻看着几本书,见是三字经,千字文,百家姓,还有一本论语,都是些启蒙书,高兴的道:
“爹,娘,这下明年进学的时候,青山跟青河就不用买书了,就是笔墨纸砚也不用买了,大人给的这几本就够用了。”
这话一出,周氏立马叫道:“当真?这是什么书?”
刘大柱也紧紧盯着闺女。
刘立夏道:“这是启蒙书,给刚刚认字的孩子用的,青山跟青河进学启蒙要用到的书,这要是大人不送,我们自己还得去买,这会啥都齐全了,可省了好大一笔钱呢。”
听说省了好大一笔银钱,不说周氏跟刘大柱,就是刘青山跟刘青河也很是欢喜。
尤其是刘青山,他懂事早,过的苦日子比刘青河多许多,想着读书习字这么贵,他就不去了,把这个机会让给青河好了,等青河在学里学好了,回来教他们也是一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