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碍于父子人伦不能明说,但崔骥征字里行间不无微词,朱厚炜忍不住摇头笑笑,虽然长得颇似乃父,但崔元无论是择主而事还是明哲保身的本事,都是至情至性的崔骥征拍马难及的,难怪能在危机四伏的嘉靖朝如鱼得水。
可相较而言,他还是喜欢崔骥征身上那股岁月都难以磋磨的赤诚。
而若能守护这般的赤诚,他可以不惜一切。
***
注:这里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对比,颜颐寿是嘉靖初年的刑部尚书,算是大礼议余波的最后一个苦主,详情可搜关键词桂萼、李福达、颜颐寿等;老丈人崔元却是嘉靖皇帝最宠爱的一个驸马,仅仅因为当时出公差去藩地逢迎嘉靖就被封侯,开了当时的先例,争论也非常大,整个嘉靖朝都是荣宠不断。
第二章
牟斌到底做过指挥佥事,第二日钦差们还未起身便将他们的大致的底细报了上来。
“这个颜御史颇为难得,从知县做起,还曾去广西收捕徭贼、平叛土官,后来又累迁大理寺、刑部、都察院,让他来讨逆再合适不过,朝廷此番选人倒是不错。”朱厚炜看着他的仕宦经历,“也就是说颜御史也是弘治三年钱福榜出身,是靳长史的同科?昨日他二人竟然都未提及此事,有些奇怪,”
“虽是同科,但颜大人是一百多名,靳长史是探花,不熟稔也是正常。”牟斌补充道。
朱厚炜倒是理解,靳贵更像是个传统文人士大夫,更醉心于治学,对政务和官场都是兴致缺缺,而这个颜颐寿却是个实干派,更擅长剿匪提刑、保境安民,二人虽都是中正之士,却也未必投契,“这个赖太监呢?”
“做过司礼太监,参与过邹平王案的调查。”
朱厚炜满脸茫然,大明宗室极多,他连亲王都只能记得大半,郡王更是不认得几个。
牟斌估摸着他不知,好心解释道,“就是那个触犯会典,废长立幼,将王府内助奏报为继妃的。”
“此外,”牟斌想起先前朱厚炜命自己查过高凤,犹豫着开口,“当时大太监高凤的丧事,便是这个赖太监主持的。”
又是高凤?
朱厚炜将此事记在心中,笑道:“辛苦你了,现在宁藩是个什么情况?”
“招兵买马、锻造兵器,对了,十四日是宁王四十四大寿,听闻要大摆筵席。”
朱厚炜冷笑,“不逢五不逢十,算什么大寿?他直接说是万寿算了。”
沉思片刻,朱厚炜缓缓道:“按照礼制,亲王大寿,藩地大小官吏都得入府贺寿,那时候朱宸濠定有动作。”
他已是一句宁王都不肯叫了。
牟斌忧虑道:“倘若他起兵,江西周遭各省甚至长江以南都将置于兵锋之下,衡州亦是如此,还请殿下早作准备。”
“准备?藩王无故不得出城,你也看见了,我连城门都轻易出不去,出逃显然不行,我也不屑。”朱厚炜苦笑,“只是永乐后,王府护卫不断缩减,如今可用之人也不过数百,要是反击也无异于以卵击石。为今之计,只看宁王是集中兵力北上,还是会攻打衡州。”
牟斌称是,又听朱厚炜道:“此时正有山洪,若是能将衡州与江西交界之处如炎陵、茶陵等地的道路或是桥梁毁坏,是否能延缓叛军攻势?”
“可要和当地官府知会?”
朱厚炜摇头,“不必,此事只能挑选几个可信之人偷偷去做。此外,交给你一件要紧事,你去寻巴图鲁,先将府内诸位大人的家小好生安顿,免得到时候兵荒马乱,有什么顾不上的,我也不好向大家交代。”
“殿下安排得是,下官即刻去办。”
等到崔元等人起身时,朱厚炜又以雨势未减、道路泥泞为由,又留了他们一日,结果当日却听闻赣西山贼作乱,竟然将衡州以东的官道全都烧毁了。
“这……”颜颐寿蹙眉,“可有别的路?”
崔元亦道:“这些官道若是抢修,何时能修好?”
计宗道一个头两个大,“从另一条路绕过去,可能还需二十天方能到南昌;若是修路,如今洪涝水灾,百姓都在抢收粮食,民夫恐怕难以征调。”
朱厚炜蹙眉,“小王本不该插手政事,可如今民生本就艰难,又是这等特殊时候,切莫激起民变。”
“还请驸马都尉决断。”一直沉默不语的赖义道。
崔元沉吟片刻,“皇命在身,不能再等了,我们快马加鞭,就算绕些路也不会耽搁太久。”
朱厚炜、计宗道又按惯例挽留一二,但崔元等人心意已定,便也作罢。
朱厚炜再度送崔元至城门,“姑父慢行,千万珍重。”
崔元笑着应了,“若是殿下日后入京朝贡,务必过府一叙,好让你姑母见见你如今的样子,也让大哥儿谢过你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