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重光(我在大明做卷王)(114)

作者:竹下寺中一老翁 阅读记录 TXT下载

但他想的最多的,还是崔骥征如今可还安好,有没有被自己牵连,张太后也好,江彬也罢,还有隐没在暗处的朱厚熜,已似敌非友的朱厚照,他可应付得来?

思绪落到纸上,便是崔骥征的名、崔骥征的字,有时则是自己想要吐露的、那些难以言明只能寄于古人诗句的心声。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人生自古多离别,年年辜负,海棠时节。

他抄的最多的还是返璞归真的诗经——言念君子,温其如玉。在其板屋,乱我心曲……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

这些诗句当年和崔骥征一同在北书堂学过,曾以为早就忘记,想不到每字每句,甚至当时崔骥征面上的神情、摇头晃脑的姿态,都仍记得清清楚楚,想起来便忍不住嘴角上扬。

倒真的应了彼时两小无嫌猜,当年只道是寻常,如今憔悴赋招魂,方知人间别离苦。

有时万籁俱寂,忍不住将这些诗句念出声来,朱厚炜甚至会被自己的声音吓到,随即又觉得好笑——做了两辈子的卷王,本以为会如前世一般孤标傲世,想不到他朱某人竟也会有如此英雄气短的一日,用后世小姑娘们的网络语言形容,可算作十足一个恋爱脑了。

这愁肠百结的模样,换做前世的自己,怕是认都不敢认的吧?

兴许只有独自一人时,才能坦然面对自己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只有无所事事时,才能纵容自己的心事如同杂草一般肆意生长,只有情到深处,才能暂时挥霍短暂珍贵的生命,全心全意地去思念一个人。

第九章

人说山中无日月,寒暑不知年。朱厚炜困在这小院中,也颇有些桃源中人的意味,直到这日揽镜自顾,发觉须发杂乱,才深感岁月如驰。

受现代习惯影响,朱厚炜并不喜蓄须,幸好时下二十啷当的青年也多油头粉脸、面白无须,才让他显得不那么突兀。可如今身边并无仆役,自己也不会打理,反倒是被迫蓄起须来,朱厚炜越看越别扭,又总觉得唇上累赘,过了好几日才缓过劲来。

阴历十一月的通州已极其寒冷,一开始外头的看守还顾及他亲王的体面,吃穿用度上从不短缺,可慢慢的,京中再无任何蔚王的消息,蔚王就仿佛被遗忘在这个小院一般,永无出头之日。

这么一来,朱厚炜本就不甚优厚的待遇愈发江河日下,渐渐的,不仅餐食被克扣,就连取暖的炭火都开始短了。

于是在这行宫之中,外头的守卫吃香喝辣,蔚王忍饥挨饿,大雪纷飞时,守卫们点着炭火饮酒取暖,蔚王只能跑跳驱寒。这场景之讽刺,连朱厚炜自己都忍不住慨叹,看来贪腐当真是大明一大特色。

这时候就不得不佩服自己的先见之明,之前临时在院中种的一点番薯蔬菜,此番派上了大用场,饿得不行了,便就地挖个红薯出来烤一烤,除去填腹,同时还可取暖,当真成了救命稻草。

也不知明朝是不是碰上了小冰河,这年的冬天竟格外寒冷,如果不是朱厚炜带来了几件先前做好的绒衣,恐怕也要活活冻死在这里。如今每日除去必要的锻炼,便整日待在室内,若天气再阴冷些,就干脆将所有被褥衣物尽数盖在身上,方觉得有些许暖意。

此情此景,就连相思都显得有些费力,朱厚炜便不再去胡思乱想,而是集中精力思索当前的局势。

如果他不能出去,那么一切谋划都是白搭,还不如在这院中著书立传,隐晦地将后世的一些科学知识记录下来,到时候就留给骥征。相交一场,他一定会想办法将自己的手稿保存下来,留待他日。能付梓最好,若是不能,要是能保存到后世,那便是史书上寥寥几行外,自己唯一曾经存在过的证据。

如果有日还能重见天日,那多半是回藩地衡州……朱厚照在世一日,对自己的猜忌便不会停,那么也只能做一个清都山水郎,且插梅花醉衡阳了。而若是朱厚照不在,皇子登基,作为皇叔,地位便会尊崇些许,那么立德立功立言,自己总能择其一,能惠及一人便惠及一人,能惠及一州便惠及一州。要是能想办法改变明朝闭关锁国的局面,能通过西方传教士引入现代科学,是不是中华民族也不必经历那多灾多难的近代史?

要是朱厚照依旧英年早逝,王妃未能平安生产或是生了个女儿或是皇子早夭……朱厚炜裹着被子打了个寒噤,暗自痛骂自己刻毒,再不敢深思下去。

就这么苟且了不知多少日,待到外头烟火爆竹声震耳欲聋地响个不停,聋哑老仆送来一碗卖相极差的饺子,朱厚炜才后知后觉地发现新的一年快到了。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