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嵩不知皇帝哪来的自信,能说出这样的话来,他心中不由替太子点蜡。
随即他又听皇帝朗声道:“来人,传杨庭,传中枢大臣、军机大臣到勤政殿。”
孙公公闻言,道了声‘是’。
随即便快速的吩咐小太监道:“将杨大人传到御书房,其余大人到勤政殿。”
这传个话也是有讲究的,皇帝和三殿下此时已在御书房,然而皇帝却要人到勤政殿,可不是因为御书房装不下诸位大人。
杨挺来的时候对着皇帝便上凑了太子遇刺一案。
皇帝看着京兆尹联名大理寺的奏疏,经查明,太子遇刺一案牵扯到北契和东瀛倭国,不由满意的点了点头。
随即,他便冷下脸道:“蛮夷宵小,在我大启境内竟如此明目张胆,简直猖狂!”
皇帝这么说着,便带着两份奏疏去了勤政殿。
勤政殿里的一干老臣们,除了上次的军饷案,已经很久没见到皇帝如此生气的样子了。
两份奏疏一一传递下去后,只见文臣们满脸惊疑,武将们满脸愤怒。
黄飞虎出列道:“陛下,蛮夷宵小害我国储,是可忍熟不可忍!”
刘大学士其实还是有些怀疑奏疏的真伪的,但他见皇帝一副气愤的样子,也不能公然质疑大理寺和京兆尹的断案结果。
他出列道:“陛下,是否派使臣向北契和倭国讨要说法?”
皇帝闻言嘴角一抽,他看着刘大学士道:“说法自然是要讨的,只是这次朕不打算派礼部出去了,延平郡王赵嵩何在?”
赵嵩闻言眼神一亮,他抱拳出列道:“儿臣在!”
“朕命你即刻出京北上,督率镇北军,西北军踏平北麓!”
“儿臣领旨!”
赵嵩朗声应下后,便听皇帝又道:“各位爱卿今日先合计一下,待明日早朝时分务必拿出个章程来。
朕要挥军北上之心无比坚决,无论是军机处还是中枢务必解决军费事宜。”
皇帝说完便甩袖离开了,武将们没什么好说的,皇帝走后便一个个都告退了。
中枢大臣们则愁苦的面面相觑,国库不丰是本就是事实,如今还能从哪里找军费。
赵嵩看着大臣们的样子抱拳后退,随即他便踏着松快的步伐离开了勤政殿。
即使国库不丰,但经历过军饷案后,大启一直在往好的方向发展。
更何况他上辈子能打到鬼幽谷,这辈子自然也能。
怀着这样激动的心情,赵嵩在回府的路上却想起平云初来。
算算时间,云初已经离京小半年,他也不给他捎个信来,也不知如今是否听话的在延边等他。
阿左阿右也是难得见到赵嵩如此高兴,两人听了消息后,阿左道:“那小的也要跟在殿下身边的。”
阿右也道:“小的这就给殿下收拾行礼去,如今虽四月了,但北部的冰雪还未消融呢。”
两人说着也不管赵嵩是否答应,连忙去准备了。
赵嵩也不拦,他伸了伸手臂,看着遥远的苍穹,似乎为这一刻的到来已经准备了太久。
当天夜里,既然皇帝挥军北上的决心已下,御林军,京兆尹,京郊大营立刻便进入了戒备状态。
四夷馆里凡是涉案国家的使臣均被控制了起来。
第68章 乞丐
元和六年四中旬,迟迟未接到回信的北契王庭确已经按捺不住了。
此时,北契王庭的大帐里聚集了三方势力。
东海倭国和南洋巫族使者跪坐在大可汗下首,即使已经穿着厚厚的皮袄,他们还是恨不得离火炉再近一点。
大可汗见了撑着膝头嘲讽道:“启兵可不像你们这孬样,这要是上了战场,你们还举得起刀吗?”
一身黑袍的南洋使者只是阴恻恻的笑了笑,并不答话。
反倒是倭国使者一板一眼的道:“北麓自然是可汗的天下,并不是我们族人可以适应的地方。”
大可汗听了又满意的大笑起来。
随即他才道:“大启这两年动作频频,我虽不知道你们为何搞出那么多小动作,但是你们应该清楚,我们的目的是要吞掉大启!”
他说着便朝着倭国使者倾身道:“刺杀大启太子只会给他们提供发起刀兵的借口。
如今大启皇帝看重的儿子除了太子就是赵嵩,他们两个,不管是谁的命,我都要!”
倭国使臣解释道:“据我所知,大启太子心胸狭窄,又庸碌无为,正因此,我们才决定用他来离间赵嵩和大启皇帝。”
“荒谬!你以为大启皇族和你们的氏族斗争一样吗?
抓了赵嵩,大启未必妥协,但抓了太子,他们必定投鼠忌器。
到时候我要拿回雁南雁北两城,岂不轻而易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