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瓜永远是对的(241)

作者:安尼玛 阅读记录 TXT下载

志夫歪着头看黑板:“字歪了,汉字应该有美感的,你写得像炸得太干的舞茸菇。”日本人爱挑细节,尤其整家店只有俞家宝和100元会日语,他平时的碎碎念无处释放,只能缠着100元。

100元百毒不侵,眯眯眼:“舞茸菇是什么?”把粉笔交给他,转头走了。

志夫满头黑线,只好亲身上阵,跟着中文的线条描一遍。怎么看都不满意,又拿出手机,当作尺子细细描画。正全神贯注之时,有人在身后笑了一声,“哥们儿,您这样描,不如电脑打印呢。”

志夫转过头来,一脸迷惑地看着眼前的两个男人。他拘谨地鞠了一躬,用唯一学会的中文说:“欢迎光临。”

霍子安用他的散装日语说:“日本人?你好。家宝在?他的朋友。”

面包陆陆续续出炉,每个种类只有四五个,摆在了一行行的托盘上。林林种种,居然有三十多个类别,欧洲大面包皮色褐黑,像炭石之类的地质物;吐司方方正正,顶上嵌着一条白边,如同木头切面;贝果和餐包表皮光滑泽亮如肉食,可颂酥脆的皱褶、谷物面包上的满满的瓜子仁、果馅面包上的奶油、麦穗面包露出的橄榄和培根,构成店里和谐多元的视觉观感。

由良辰:“每天要做那么多种面包吗?够麻烦的。”

“面包店就是这么回事,日式面包店更繁琐,上午几十种,下午几十种,完全新鲜手作的话,面包师一天手不能停。餐饮业里,这就是最苦的蓝领,哪像我们俩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那是您大厨,我可是每天都有活儿,”城里侍酒师稀缺,由良辰同时给几家餐厅做咨询和培训,日程常常排不开。

子安感叹:“没想到我干了半辈子大厨,还不如你一半途出家的吃香。以后你养我得了。”

良辰爽快答应:“行啊,你在家带孩子,给我做饭暖床。子安,我们再养一个怎样?”

两人在那儿卿卿我我之际,一中年大妈走进店里。她招了招服务员,然后把袋子打开,小声说:“这面包是不是烤不熟,酸就不说了,里面是黏黏的,不清爽。”

100元:“酸面包就是这样的。”

“不对啊,我吃了半辈子的面包,甜的也好,咸的也好,一定是干爽的,哪里有黏糯黏糯的!”

“你以前吃的叫酸面包吗?叫酸面包的,都是这个味道。”

大妈、子安和良辰:“……”

大妈灰溜溜地前脚刚走,俞家宝就从厨房出来。见到子安俩,他笑颜逐开道:“子安哥哥,良辰哥,你们来看我了!”

“一直想来看看。开业一个来月了吧,你看起来还挺精神,没崩溃呢。”

俞家宝半是抱怨半是调侃:“怎么敢崩溃,一大摊子扛在肩上,腰杆挺着就是了。”

子安和良辰是过来人,安慰道:“刚开始都是一步一磕绊,走着走着就顺了。咦,炉火还没点起来?”

俞家宝郁闷之极:“这里二环以里,烧柴火要申请一大堆批文,到现在都没批下来。而且酸面包市场不好,烤了几次都卖不出去,炉火点了也不顶用。”

“酸面包在哪里都不是主流,中国就更不用说了,市场需要慢慢培育。”

由良辰说:“十几年前,这儿喝红酒还加雪碧,现在有人开始喝自然酒了。环境会改变的,平庸的酒喝多了,经验积累够了,才会去找自己的口味。”

“自然酒是什么?”

“尽量不人工干预的酒,不加二氧化硫,不过滤不澄清,酸度通常很高,跟你一样完全用天然酵母,所以每一批味道都不完全相同,而且有些味道不在体系里,喝着就不像葡萄酒。”

俞家宝有一种找到组织的欣慰:“喝自然酒的人很多了?”

子安:“跟普通酒比,当然还是小众,北京两千万人呢,即使是小众,指缝里漏一点就够生存了。安于小,也是小众的生存之道,对不对?”

俞家宝笑道:“子安哥哥的口才真好,大厨技艺高超,还能把人唬得五体投地。”

“那是,后一种比前一种技能更重要。”

跟他们胡侃一通,俞家宝的压力缓解了些,自嘲道:“刚才在厨房听到您说,面包师都是蓝领,还真是。”

子安设身处地想了想,建议俞家宝,“你自己开拓市场,很困难。你的酸面包技术难度太大,短时间不可能有人跟得上,不会形成风潮,所以要背靠强人帮你推。”

“强人?”

“比如说苏老三啊。他和阿达做的是精致大众市场,在大城市有渠道、还有影响力。”

听到老三的名字,俞家宝就头疼,“苏三老板的北京店,马上就要开了,但他说要等到炉火点起来,程序走顺畅了,才能要我的面包。窑炉面包是噱头,不用炉火的话,他去别的地儿也能买到好面包,何必帮衬一个新店?”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