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小俞?”两人握手相拥。陈凤英开心得很,拼命拍他后背,差点把他刚吃下去的饭都拍出来。厨房正是忙碌的时候,俞家宝不便打扰,见大师傅衰老的模样,估计这几年混得不太好。他忍不住问:“你离开酒店了?”
陈凤英眼神一冷,狠狠地笑了一下:“那卵地方,留在那边等死吗?烂酒店很快关门,你放长眼睛看!”
俞家宝心事重重地回到饭厅。老鹰已经吃饱喝足,回到木架上。他胡乱收起皮包,放到一旁,再次入席。
这次上桌的正是卵厨师切的玫瑰露豉油鸡,为显得贵,多余地加了个松露酱。那几人对上桌的食物兴致缺缺,却开始讨论起他的面包。阿达:“很久没吃过味道那么丰富的面包。”他拿着柿饼面包说:“这个酸味比较重,是用很多年的酵母发的吗?用在配餐里酸味有点抢风头,不过一个面包来讲,做得很好了。”
俞家宝心里一惊,这个面包是用多喜子做的,因为思念师父,酵母的比重略大,所以酸味比较明显。这人不但吃出了老酵母的风味,还一下就点出了问题,作为配餐面包,它确实味道过于任性强烈。
“阿达主厨称赞面包太难得了,大部分餐厅的面包都做得面目模糊,毫无说头。奶酪面包也很好,通常奶酪粉撒面包上都是装饰和添点味道,这面包整个包裹了一层帕玛森,是为了增加皮的份量,突出和面包心对比?”
外行人会听得满头问号,要控制面包口感,皮和心的比例是关键因素,法棍呈长形,就是为了增加脆皮的比例,吃进嘴里有更多烤制的焦香,吐司为了柔软度,就必须做出面积大的面心和薄薄的皮。俞家宝考虑的是这面包裹着柔软的羊奶酪,面皮多一点咸香酥脆,可以多一些嚼咀的乐趣。这是面包师的细节考量,一般人不会理解其中的门道。
俞家宝用日语问清水:“这两位很懂面包,是什么来历?”
清水认为有必要正式介绍,于是用中文说:“这是霍子安大厨,中国最好的法餐厨师之一,这位是曾可达大厨,在新加坡甚至亚洲很有影响力。他们都是米其林三星主厨。”
米其林三星?俞家宝的“葫芦”餐厅拿过二星,但二星和三星之间差着一大截台阶。即使是法国本土,每年能拿三星的餐厅也就两三家。亚洲面孔的三星主厨,全世界不超过五十人,其中两位就坐在他身旁,吃着他做的面包!
俞家宝真正紧张起来,他想这两个面包有什么不足之处:哎,不该感情用事用多喜子,放其他老面就不那么酸了,或者应该缩短发酵,放点蜂蜜会不会好些?……
他认为这些面包还有不少弱点,想谦逊几句又觉得小家子气。却听清水在旁边说:“北京有很多好面包师,我们今天做的这些不算最好的。”这话听似谦虚,但表情语调一点没有谦让的意思,实则表达的是“我们还没表现真正实力呢。”
果然另一宾客听出玄机,笑问:“大师,就是说您有看家本领没拿出来,这最好的出品,能打败北京所有的面包师?”俞家宝记得这人是哪个杂志的主编,健谈又风趣,桌席上不冷场,全靠他润滑气氛,像乒乓球高手那样不让话语落空。清水淡淡一笑,“有机会请邱先生来品尝。”
清水桑在对这见多识广的人吹牛I逼!俞家宝暗暗吞了口唾沫,清水桑跟夸夸其谈的人不同,说得天花乱坠也是一本正经的模样,更能唬人。
俞家宝输了给法国MOP面包师之后,信心却没那么足了。这可是北京,即使从饮食精致度来说比不上大阪和东京,但大城市经济活力蓬勃,从不缺源源聚来的能人高手,这随便一席饭,就坐着俩米米其林三星主厨。
俞家宝第一次觉得,在北京站稳脚跟,说不好比想的难得多。
作者有话说:
这一段已经在野蛮番外写过了,那是大半年前,人物和剧情走向都还没成形。衔接后会有出入,所以把番外稍微改了改。只是做了一些对白和词句的改动,剧情没变化,非常抱歉。
我最大的雷点是全民基和苏炸天,结果这一章全踩中了(掩脸)。
第112章 抢地盘
这顿晚饭吃毕,清水便告辞回酒店睡觉。俞家宝和100元乘电梯回到地上,在院子里等候阿佑。
院子依旧安静。厢房亮着几盏灯,透过落地玻璃投映到廊道上,形成一个个光块,三四只地灯寂寥地发着微光,给石板地提供一点光明。院子里说亮不亮,却也不是完全幽黑,门洞、桌椅、水缸和树草显出了灰扑扑的身影,月光照在四合院屋脊的小青瓦上,勾勒出灰白的轮廓,有了比照,天空反而显得暗红高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