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似乎一点儿不觉得向比自己小一辈的年轻人请教有什么不对,还叫她“漫漫老师”,让姜漫漫差点无地自容。
她只是承接了系统恩惠和武媚娘的教导,本身只是个门外汉,哪里敢让教授称“老师”。
她唯有拿出十二万分的专注,将武媚娘昨晚所讲一字不漏地说给郑知晓听。
郑知晓很快沉浸在曲谱之中。
而后,她起身从一旁琴柜中取出了一把造型别致,色彩秾丽,头部弯曲的琵琶。
四弦曲项琵琶!
和五弦琵琶及现代琵琶很不相同的一点是,四弦曲项琵琶的演奏是用到拨片的,形状如同鱼尾,因名鱼尾拨。
郑知晓先调了弦,练习了几个片段,而后从头开始尝试演奏曲谱。
她刚开始弹拨没多久,武媚娘突然停了手,而后听着郑知晓的演奏,数着拍子,在新韵刚起时加入。
两把琵琶,两种悦耳音色交织,你来我往,循环相补,华丽又清灵的乐曲时或如江流倾泻,时或如山溪跳跃,时或如落珠碎玉,令人沉浸其中。
姜漫漫只嫌自己没文化,在此刻只能想到“太好听了”这四个字。
回过神,她连忙拿出手机,想要拍下视频,记录下这段古今人共同演奏的乐曲。
但也就在这时,因为不熟谱子,郑知晓老师弹错一个音,停了下来。
“后面有些不熟,来不及翻谱子了。”她摇头笑。
“不不不,已经很好了!”
郑老师是才学的谱子,就能出这种演奏效果,不愧是琵琶名家。
“郑老师,要不你再练练,我们再来一次?”
武媚娘演奏中断,一脸的意犹未尽。
“好啊。”郑知晓立刻答应。
姜漫漫却是想起郑知晓刚刚在唐乐博物馆的话。
“郑老师,您刚刚说您晚上有事……”
“没事没事,就是几个老朋友来家里做客,我这就打电话,让我先生带他们出去吃,没关系的。”
郑知晓说完,当即打电话温言软语但三言两语打发了自家老公,咕得毫无压力。
姜漫漫趁此间隙,在一旁设置无人机。
刚刚错过拍摄,她很是后悔。
不过目光扫过一旁的乐器柜和乐器架,一个大胆的想法忽然萌生。
《霓裳羽衣曲》本是一套舞曲,不谈乐悬三十六架这样的宫廷大乐,至少也需坐、立二部伎的配合,才能完美展现其原本应有的优美宏大。
如今时代,会唐乐者寥寥,自然是凑不齐这一整套的,但若能最大限度地集合其中乐器共奏,显然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之前,因为武媚娘剩下的时间不多,又是临时起意,她们只打算自己录个视频就好,毕竟根本来不及在盛海找到会唐乐器的专业乐手们合作——这类专家哪怕在盛音学院,也是少数。
姜漫漫倒是知道C站上有一个唐乐复原组,但这位up主虽然可以联系到,其成员却都不在盛海。
如今意外结识了郑知晓老师,只要她愿意帮助,或许真的可以达成原来的目标!
这请求有些强人所难,姜漫漫脸有点烧,但想起媚娘大方求赞的样子,她还是鼓起勇气。
有些事,说出口不一定有机会,但害怕被拒绝所以不开口,那一定没机会。
“郑老师,那个,可能有点冒昧……”
见郑知晓打完电话,姜漫漫立刻上前。
“我想请问下,现在学院里有会箜篌、筚篥、笙、古筝、横笛、方响这些乐器的老师吗?如果方便的话,能请他们也一起演奏吗?我这里还有一些谱子……”
姜漫漫从包里拿出工尺谱等其他谱子,殷切捧到郑知晓面前。
郑知晓看到,眼神都直了。
“有有有,你等等!”
她完全没有为难的意思,立刻要拨通另一个电话,但又想起什么,勉强按捺住,拉过姜漫漫坐好,耐心道,“漫漫,有个事我得先和你确定。”
“郑老师您说。”
见郑知晓一脸严肃,姜漫漫也收敛了神色。
“你刚刚和我说过,不方便告诉我谱子是哪儿来的,那这谱子和译谱的方式,登记过版权了吗?”
无论是琵琶谱还是工尺谱,古今已多有不同,所以《敦煌乐谱》成为天书。
近代以来,对敦煌乐谱等古乐谱的研究从未停止,音乐专家和历史专家从不同的角度和史料入手,寻求译谱的方法,诞生了多部著作及多种结果。
郑知晓就是研究这方面的,所以相关文献都有阅读过。
她很确信,姜漫漫提供的,不仅是一整套优秀的曲谱,还是一种全新的,极其完整的,比现有其他方式更好的译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