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从今天的现状来看,两者都没错,但这个世界从来不存在一项十全十美的方案,只是政策刚出时,两方各执己见谁也不服谁,臧曜和闫松柏当年没少因为这个事吵过架,甚至年轻气盛时友谊都因此而受了磋磨。
只是这个世界总是这样,出现问题就一定会有解决问题的人,无论手段好坏,一定会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比如现如今的美术圈,有了个新的方式,来让人名利双收。
营销。
塑造一个明星。
塑造一个万众瞩目的天才。
“明星”不需要真的有真才实学,只需要追捧她的人觉得她是个天才就可以了。
毕竟艺术圈自带一圈神秘的高姿态,对于圈外的门外汉来说,大家说到艺术生的时候,大都会轻蔑、会觉得是走捷径读不出书的差生,但是大家谈起艺术家的时候,又会不自觉地产生仰慕与尊重。
这就是破次元壁的关键所在。
更是这个时代牟取暴利与绝对声望的地方。
尤其在这个网络快速发展的时代。
这个时代似乎不需要真才实学的美术天才,它只需要深谙营销之道的营销天才。
你追星吗?你喜欢偶像吗?你到底喜欢的是偶像还是他背后的人设方案?
而那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就是天才,而在这个圈内,第一个尝试这个手段的人,她叫臧浮楚。
臧浮楚年轻时,凭借父亲在整个国际艺术界的声望,很小的时候就得过很多国际绘画大赛的奖杯,只是后来在艺术圈的名利场里待久了,灵气便被慢慢消磨掉了,再后来,随着龙凤胎的出生,女儿臧枳在油画上的天赋逐渐显露,她便开始退居幕后亲手捧起美术神童。
有着一套基本运行法则的商界似乎更适合她。
再加上从小学美术练出来的灵活脑子,让她在商界上的天赋,比之美术,更加得心应手。
只是慢慢的,她却和父亲渐行渐远。
/
十月底有一次开放日,学生和家长照例在上午开完会了解完基本的学习情况后,参加学校下午举行的各类活动。
只是今天有点特殊。
因为大部分人都去了三楼的会议厅。
因为请来了臧曜。
别说境内部的艺术班被统一安排来听,就算是境内部不是艺术生的也要来看一眼,更何况国际部要考美术类名校的学生。
此外,记者、一些作为知名企业家的家长也相继到场。
于是场下乌泱泱坐了一大片,坐不下的就搬了张小凳子坐在通道间。
司洛林不在,他和周木锵有事去华京了,说还是去找一个叫沈千畅的天文学教授,好像聊得不错,不出意外的话,两人能在高中毕业前就进入他的团队研究一个黑洞的项目。
具体的项目名称不能外泄,司洛林只告诉郗雾,和黑洞、平行宇宙什么的有关,是他很小的时候就好奇的东西,于是十几年来一直在研究、深入,随着年岁的增长慢慢把它吃透、吃深。
之前去美国的实验室也是为了这个,只是不改国籍就没法接触到核心的实验数据。
这是国防,他理解。
但那个时候突然觉得讽刺、觉得没劲、觉得这个世界根本没有自由可言,哪里都有坎,哪里都有限制,也确实是真的。
能力再强,也还是会不可避免地被现实里的一地鸡毛捆缚住。
但他不想放弃,也是真的。
所以在天文领域的那个圈子,消息互相交流着,他了解到国内有一个做类似研究的项目团队,而开题人兼负责人,叫做沈千畅。
后来经过多方辗转、联系、打听,才搭上关系说上话,而像这样的圈子,是可以靠金钱买个入场券,但还是有个屋里人和看门人的区别,这个就是靠金钱和地位买不到的,只有实力是唯一的入场券。
沈千畅的团队基本上都是他带的博士生,偶尔有个硕士研究生已经很稀奇了。
更何况是两个高中生,要不是司洛林和周木锵实力过硬,加上在美国实验室待上过一阵,虽然是外围没有接触过核心研究,但也算是有一点“履历”在,要不然沈千畅才不会多看一两眼。
这领域本就多天才,年龄不是太大的问题,沈千畅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这次去华京,也算是和师兄师姐们见个面,吃饭活络一下感情,这样进团队能少一些能力外的阻力。
司洛林不喜欢做这些人情上的往来,但比起商界八百个心眼子的心机鬼们,搞科研的到底要纯粹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