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元洸说这间宅子是由他购买,但他身为藩王,即便不顾王法愿意购买,但经手此事的是陆冲,以其素养,还不至于将私售藩王宅邸的把柄拦在自己的身上。而能替元洸做出这种事情的人,想必是其亲信中的亲信。
指甲划过红泥封口,立券上,一个名字赫然映入眼帘——王叡。
对于当年俞氏一族侵占皇陵一案,陆昭略有耳闻,尽管外界猜测俞氏一族是遭了魏帝的清算,但她本身对此并不认同。俞氏乃齐国旧族,先帝时期随旧姓西迁来到关中,就地扎根,族人多有出仕。而当年魏帝由世家拥护上位,本身并不具有执政之资,也没有能力清算世家。而俞氏作为魏帝的戚族,在形势与实力上都可以对关陇世家做出制衡。
对于俞氏之死,自然是谁获利最大,谁就是主谋。当年薛、贺两家把控朝纲以及关中舆论,想要让人相信皇帝为铲除遗族旧姓而隐诛俞氏,并不困难。铲除俞氏后,中枢与地方上的压力皆会有所减轻,最终结果当然是关陇世家获利最大。
当年元洸年纪小,历世浅,为此言所惑不足为奇。如今经历了吴国质子生涯的历练,再看透这一切也就不难了。
以当前形势来看,元洸手握长安一门,又得魏帝的信重。这意味着他不仅可以通过总览东门所过的所有地方信件,获得第一手信息,还可以借此阻断一部分通信往来。而掌握着兵权,一是可以用治安之名,来扫除长安城东关陇世家们的眼线与绣衣属的眼线,二是可以借此提拔底层军官,从而产生出忠于自己的军功嫡系。
以陆昭来看,光这一份资源,就足以打造一个拢括长安东区的封闭势力网。更不要说一旦发生宫变,这一批有着武装的精兵可以直入宫门,从而争夺禁中的话语权。
而王叡又与元洸有所勾连,不管是否是烧冷灶的心态,还是因为关陇常年把持中枢给汉中王氏造成了不满,如今都与元洸有了共同的利益诉求。
陆昭镇定地将京兆立券的信再度收好,此局最终的全貌她已窥得。元洸已联络汉中方镇,把控长安东区与部分禁军力量,外加其封国援兵已经进驻洛阳,这次是要一尽全力,为母亲复仇,与关陇世家掰腕了。
陆昭笑了笑,她已在浪潮之高,既如此,她又何妨将长安的春风一揽,赴这一场群雄的盛宴。
此时的元澈,亦远在陇山之高。他透过窗,抬头望了望天上的一轮明月。十五月圆,薄云划过冰轮泛着淡淡的蓝色光晕,清冽而圆融的寒光一视同仁地看顾着丘山与草芥,衰荣与浮沉。他自然而然地伸出了手,任月光洒染其上,仿佛如此便触碰到了永恒。这一刻,他似乎有一种错觉,与历法无关,与天象无关,更与君王得道失德亦无关,月亮本身既是圆全。而那些阴晴,不过是光与影的变幻,人心得意与失意的写照。
是自己多事了。元澈深吸了一口气,回头看了看已经物是人非的房间,最终将留在桌子上的那枚血玉镯,永远封存在了屋内。他另有一番功业,待他去闯荡。
清晨湿薄的云气将日华拨乱,元洸走在向保太后请晨安的路上,便在这片日光中驻足,看了看母亲曾经一时荣极,一时衰落的地方。
清凉殿,曾是他母妃的居所,母妃死后,他在那里又度过了十几年的时光。人们皆道清凉殿是阖宫最清凉之所在,却不知冬天的时候,此处最为萧索孤寂。他也不必再穿霓霞绮丽的衣裳,扮演受尽宠爱的五皇子。凛冬来临,最暖不过一件皮裘罢了。
倒是那些浣洗衣物的宫女们时常在墙角处议论,曾经的俞夫人如何的风姿绰约,哪日陛下又赏了名器珍玩。可是到头来,物是人非。侵占皇陵一案,是有人陷害,父皇英睿,不是看不出来。他从前以为,这仅仅是这个帝王的心胸,并未那样宽宏而已。而如今他亦深知,在层层殿宇的包裹下,各个势力的围困中,作为君王的个体,是多么渺小而无力。
自前朝国祚衰亡,末代皇帝无一善终,血腥与暴力的清洗,是这个时代最终的底色。将他呼之欲出的是皇帝本人,但执刑者仍是一个又一个的世家。他们不觉疲倦地捕杀异己,最终有人登堂入室,有人沦落尘泥。他的母族,一个曾经势固根深的大国遗族,注定不能幸免。他的母亲,则作为斩断根茎,孤立皇室的一件牺牲品,然后享受史书中的寥寥三字作为结语。
“以忧殁。”
祸患之后,便是辽海愁云,齐蝉遗恨。母亲病逝,哀悼的泪水尚未拭干,他便被塞进另一重锦衣华服之中,陪着他的父皇,唱念做打,一个演重情重义,一个扮无双孝悌。长安本身就是最大的瓦市,而宫中则聚集了全天下最好的戏子。只是关陇世家的面前,他的父皇不可以唱“人祸使然”,况且红颜若非祸水,则必须薄命。父皇自己唱,也逼着他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