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已经到了傍晚。郡守安排婢女来请刘璃前去用晚膳, 入席的还有从中央来的官员。
刘璃坐于上位,看着案桌上摆放的食物, 她顿时有一种自己回到了刚刚穿越到大汉的时候。
看来自己这十多年来的努力改变,也只是改变了关中一带百姓的基础生活,再远一点便没什么变化了。
很显然这样的吃食,对于久居长安的官员来说,实在是有些下不了口,但他们见刘璃面不改色的吃下这些粗食,便也不敢多有怨言,埋头吃饭。
刘璃吃了八分饱,放下手中的筷子看向会稽郡守问道:“孤还不知太守姓名。”
会稽郡守连忙回道:“下臣朱山拊,家父曾任会稽太守,后因平叛有功被陛下调去长安,任主爵都尉。下臣接替父职,任太守之职。”
难怪这么年轻就当上了会稽郡守。刘璃笑着问道:“你父亲是?”
“家父朱买臣。”
刘璃:“。”好家伙!这个年轻郡守居然是朱买臣的儿子!
这个朱买臣也是大汉的名臣了,关于此人还有两个典故故事,分别是《三字经》中“如负薪”的典故以及成语覆水难收的典故。
覆水难收的典故大概就是,朱买臣娶了妻子崔氏,两人过起了非常清苦的日子,崔氏渐渐地瞧不起朱买臣穷酸,于是就逼着朱买臣和离,改嫁给了家里富庶的木匠,
后来朱买臣去了长安被汉武帝赏识,汉武帝就封朱买臣为会稽郡太守,崔氏见状就后悔了,想要求复合。朱买臣就让人端来一盆水泼在地上,告诉崔氏如果她能将地上的水收回盆中,就同意复合。
崔氏闻言,便知道缘分已了,非常的羞愧,自尽而死。这个故事传到后来,便有了覆水难收这个成语。
当然刘璃知道朱买臣这个人,并不是因为这个典故,而是因为张汤之死!
历史上陷害张汤的三个丞相长史之一,就是朱买臣。
想到这里,刘璃的心情一时间有些复杂,按照历史的发展不管张汤最后能不能活下来,那三个陷害张汤的丞相长史恐怕都难逃一死。
除非刘彻心软,留他们一命。
朱山拊想到多年未见父亲,也不知道他如今怎么样了,心中微动开口问:“大王可认识家父?”
刘璃:“不认识。”
朱山拊微微一愣,刘璃连忙转移话题:“朱太守应该就是会稽吴县人吧?不如你给孤说说这吴县如何?”
“诺。”朱山拊连忙应道,一时间却又不知从什么地方说起,想了片刻便先从人文方面说起:“春秋时期,吴县曾经被吴、越、楚三方诸侯管辖过……”
听古人说历史,倒也别有一番乐趣。若不是朱山拊说,刘璃才知道韩信被封为楚王的时候,吴县就是其封地。
之后刘邦废楚王杀韩信,封了远房堂兄刘贾为荆王,定都于吴县,从此之后吴县便是会稽首县了。
再之后淮南王英布叛乱被杀,立刘濞为吴王,吴县归属吴国。
听朱山拊讲完吴县的变迁历史之后,刘璃突然问:“吴县内可还存有王宫?”
朱山拊点头:“荆王时期,荆王在吴县兴建过王宫,只不过如今年久失修,恐不能住人。”
刘璃却道:“只要还在就行,朱太守可直接命工匠去将荆王宫修缮一番就好。”
自己只在东海国呆五年,没必要再耗费人力物力去修建什么新的王宫,不如就将旧王宫修理一下,能住人就行。
通常统治者都希望有新的宫殿,就像大汉开国之初,汉高祖并未选择旧都咸阳,而是在长安耗时两年才修建成未央宫。却不想眼前的这位既是长公主,如今又是王侯的东海王竟然主动要去旧的王宫居住。
朱山拊:“诺,明日下臣就安排工匠去修缮旧都。”
刘璃听罢点了点头,见大家似乎都吃好了,她便道:“今日大家早点回去休息吧,明日有事情吩咐你们去做。”
大家纷纷起身,向刘璃告辞。
刘璃和陈非最后一同离开,两人往后院住所走去。晚风习习带来一丝清凉,刘璃缓缓开口询问:“你麾下的战士们都安顿好了吗?”
陈非颔首应道:“公……大王放心,将士们都安排妥当了。”
刘璃听他也跟着别人突然改口了,噗嗤一笑:“你还是唤我公主吧,这大王听着好别扭。”
他闻言脸色也跟着柔和了下来,顿了顿他应道:“诺,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