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会儿,流景便下意识开始推搡着陶向晚,却被人一把框住双手,压到头顶上,就连反抗的力气也被瞬间吞噬干净。
流景微微睁开眼,含着泪看着克制不住的陶向晚。
不知过了多久,院子里花开始无法抖落露珠,陶向晚才停下来。这时候,流景已经卸了力气。
流景侧过身体,颤着指捞过毛巾,捂住了自己羞红的脸,不给人看。
“嘴巴,景宝。”陶向晚吻了吻流景的手背。
流景脸一红,咬住自己的嘴唇。
“景宝明天想吃什么?”陶向晚没用多少力气,就拨下了流景挡住自己脸的手。
只见流景的刘海还沾着些许水珠,眼底微微泛红。
“那么......”陶向晚轻轻划了划流景的鼻尖,逗道,“明天吃些清淡的怎么样?”
流景不说话。许久,才紧了紧手里的毛巾,缓缓点点头。
“要吃你做的。”
陶向晚一笑。
“好,听景宝的。”
第16章 猪脚面
写的故事囤得多了,陶向晚就和流景一起去镇上,把这些故事都给书坊,这是他们一早就约定好的。
来回镇上路途太远,得走好些山路,来回耗时,因此陶向晚和流景总是囤好了再去镇上,也好顺便买些东西。
自从上次知道流景不太喜欢一个人在家后,陶向晚就经常鼓励流景一起出门,甚至鼓励流景若是有自己想做的事情,随时出门去做,但一定要注意自己的安全。
他知道,流景是他的夫郎,而不是他的物品。
所以当流景要一起去镇上,陶向晚也不会因为太阳太热而劝流景了,而是会为流景准备降温的东西,再认真戴好草帽带着水,怕人中暑。
路上,有毒嘴的村人见流景一个哥儿坐在去镇上的牛车上,往往心里会羡慕得不得了,嘴里的话也不免是酸酸的。
芍药村的汉子,鲜少会带哥儿出门的。即便是一同出门,也不会为一个哥儿准备得这么充分。
“陶小子,和景哥儿出门啊?又是水壶又是草帽的,你可真疼一个哥儿!”
陶向晚冷冷回应:“流景是我的爱人,不是‘一个哥儿’,注意你的言辞。”
那人知道陶向晚的脾气,人狠话不多,便住了嘴,夹着尾巴地拎着自己的簸箕跑了。
刚走进书坊,掌柜的就应了出来。
“向晚,景哥儿,你们来了?”掌柜的忙喊小厮端些瓜果出来,“是近来的故事写好了?”
掌柜的是个异乡人,从前是个秀才,由于不喜欢官场,就悄悄跑到了桂花镇,用积蓄开了间小书坊维持生计。
陶向晚点点头,扶着流景坐下了。
掌柜的看见陶向晚的动作,摸摸胡子笑道:“你这小子真疼爱景哥儿。”
来往得多了,掌柜的也清楚陶向晚的为人,更是知道陶向晚是怎么对流景的,心中也升起一些敬意。
陶向晚的故事写得好,一摆在货架上就很受镇上的哥儿和女子欢迎。
故事无非就是汉子娶了哥儿之后的故事,细水流长,过着简单的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没什么奇怪的打打闹闹,就是这么简单。
若是当故事来读,也确实有些简单了。但重要的是书里边的想法,毕竟偏袒着哥儿和女子的书是鲜少见的。
况且故事写得细腻,读上好几遍都不会厌倦。
掌柜的读的书多,但无非都是三纲五常以及在官场上为人处世该怎么办,读着就心烦得很。
看了看陶向晚这回的文稿,和从前一样满意,掌柜的便道:“那么下回写些什么故事呢?我可以提前预付银子。”
好故事不怕等,也不怕给多银子。
陶向晚笑着看着流景,应道:“得等一阵才知道。”
流景红了脸。
其实陶向晚写的故事,都是和流景的生活,只是换了些姓名。
生活在继续,那么故事就在继续。至于将来的故事会发生什么,他们还不知道。
*
回到村里,陶向晚就去了山后边的田里,流景则先回家给小田里的菜浇浇水。
田里有个人正在看苗,眼睛都快凑到苗上边去了,生怕不够看的。
“袁叔。”陶向晚喊了一声。
听到声音,袁安河这才将实现转移,笑眯眯地转过头来,“陶小子你快来,西瓜长苗了!”
山后边的这块田原先是荒田,得人开荒了才能用。前些日子陶向晚和流景商量着用攒下的银子买下这块荒田,开垦后拿来种水果和其他菜。
听了陶向晚的话,流景虽然知道对方有自己的主意,但还是有些吃惊。
“夫君,那块荒田没人要,听村人说种不出什么东西来,水果怎么种得出呢?”
陶向晚便把自己的想法说了,“可以做肥料,有了肥料,营养就不成问题。再加上这田处于山阴处,温差大,就种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