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无为道人过来,众人又给闻道套上衣服,便连同铺盖一起抬上车。
一切收拾妥当后,闻香拜托土孙天亮后和自家大伯说一声他们的去向,便和无为道人一起赶着骡车出发了。
在前往城南县的路上,闻道不仅烧得神志不清,而且还颠三倒四地说起胡话来。
一会是“爹娘,儿子不孝,我对不住你们”,一会是“凭什么这么对我?”之类乱七八糟、自怨自艾又气愤难耐的胡话。
好不容易他停歇了一小会,突然又声嘶力竭地大叫起“为什么、为什么?”来。
听得闻香不由得鼻子一酸,忍不住又鞠了一把辛酸泪,心想大哥要是烧成傻子可咋办?
她就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急得团团转又毫无办法,只好不停地给闻道换冷头巾。
可叹,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无为道人在外面一言不发,只是默默地赶路。
幸运的是赶到城南县的时候,城门正在缓慢开启,三人顺利进了城。
乡下人非到危及生命,轻易不敢言医。通常的情况是:小病基本靠硬扛,大病大概率等死。
第117章 杏和堂
之前闻香“发疯”,闻道才勉强请来一名赤脚郎中,而那家伙就是一个半吊子,压根看不出闻香有什么毛病,只是随便开了几副安神的药就完事。
医治效果如何,全靠闻香自己振作精神。
城南县最有名的私人医师是赵老先生,听说他号称一帖药治病,但一般不随便出诊,更不出急诊,不是什么阿猫阿狗来请就会去的。
普通老百姓生病了,一般是随便找个郎中或者去官办的药局看病。
药局有医师坐诊,不过多是实习的医士,水平一般般,但好在有朝廷财政的补贴,出售的药物低于市价,因此颇受老百姓欢迎。
但现在闻道是重症、急症,闻香决定就去杏和堂。
同是看病取药一体的药堂,与实惠的官办药局不同,杏和堂是私人药堂而且收费不低。
这个药堂规模不小而且常驻有一名经验丰富的医师张牧之,在城南县颇有口碑。
两人带着闻道急匆匆敲响了杏和堂的大门。
相比急得火烧火燎的闻香而言,张医师表现得相当沉着冷静又稳重有余,毕竟是久经医场的老手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
这种心力交瘁后又淋雨发烧的情况,他见得多了,只要能退烧,那么问题就不大。
张医师具体问诊过后,直接开了三天的药方。待伙计配好药后又叮嘱了一些注意事项,便打算赶人。
这时,闻香突然有一个大胆的想法。
“张大夫,我们想一直在这里待着直到退烧,不知道杏和堂能不能提供这种服务?”
张医师放下手中的毛笔,抬头打量了一下来人:“自然是有的,不过收费不菲。”
“具体是怎么收费?”
“一天一两银子,包括一日二餐、照顾病人和煎药,病人有情况的话,可以随时叫我过来查看。”
一天一两银子,VIP服务就是贵,不过钱哪有人重要,闻香干脆利落回答:“行,那我们就先待三天吧。”
无为道人暗自思索:问诊费一两银子,三天的药费加起来也差不多一两银子,再住三天的话,那么一下子就要花费五两银子,她能有这么多钱吗?干脆我帮她出了算了。
他还没想好利索,就看到闻香利落掏出一袋碎银子,顿时把自己想要掏银子的手放下了:看来她的钱多得很,就不用替她操心了。
闻香一次性就预付了七两多,她这个手笔和一般人家还真不一样,和她的衣着更是不相称,而且她还有一个道士陪着,张医师不由多看几眼这个小姑娘。
很快,伙计就过来把人带进杏和堂内院的一间静室。
闻香又问是否有冰块?
只要有钱,冰块自然也是有的,很快就有药童提来一包冰块。
药童替闻道敷上冰块后,便开始检查闻道的身体状况,帮他脱掉厚衣服,转移到静室的床铺上。
又交代家属,要时刻关注病人出汗情况,及时给他擦拭身体或换上干爽的衣服,如果铺盖湿了就通知他们换洗。
闻香都一一应了。
“那么,我这就去熬药了,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跟伙计或者我说。”药童的服务态度非常好。
“好的,多谢小哥。”
药童才走,又有伙计送上保温茶水,并告知众人每天辰时、酉时开餐,但只提供病人和一名家属的餐食。
言外之意是,你们另外一个人自己想办法解决吧。
等一切都安排妥当,二人才有工夫打量周围的情况:这是一个宽一丈、长二丈的静室,配备有一张床铺、一张八仙桌、几个圆凳,以及一个长条躺椅,陈设非常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