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零娇妻好鲜甜,糙汉老公扛回家(411)

谢常德把相框表面的那层玻璃擦得蹭明瓦亮,将其端正的摆在墙壁的正中央。

他戴上了一副老花镜,将所有的情绪藏在镜片后。

往日种种如过眼云烟,已经不必再提,面对陶文英的感慨,谢常德也只是道。

“做大夫的,别人夸是悬壶济世,但在咱们自己来看……无非就是无愧于心。”

陶文英像是小鸡啄米一样点头,将谢常德扶到一旁的椅子上坐下,自己则在白大褂外套上了一件围裙。

“赶在人没来之前,我赶紧再打扫一遍。”

她出生中医世家,打小就闻着药香味儿长大,却没有半点娇气,把自己摆在了药童这个位置上,脏活累活说干就干。

谢常德拦不住,只好由着她去。

陶文英拿着扫帚,把里里外外又重新扫了一遍,直到确保肉眼瞧不出半点灰尘,这才作罢。尤其是病患就症的桌台,她更是费尽了心思,用湿抹布擦了又擦。

做完了这一切,陶文英又取出喷壶,往里面装好调配的酒精。

“等会儿人来人往的,病菌容易传播,到时候就用酒精随时消毒,干净卫生。”

谢常德连连点头,去给她倒了一碗水,看着她略显凌乱的头发,既高兴又心疼。

“你这孩子,就把这里当成自己的家,这么客气干什么?”

陶文英也是真累了,咕嘟咕嘟喝了个干净,然后不好意思地用手背擦去嘴角的水渍。

“柠柠姐帮了我这么多,我心中可感激了,一心想着要报答她。现在大学还没有开学,趁着这点时间,我在这里努力帮忙,都是应该的。”

她提起苏禾柠的时候,眼底的亮光尤为明显。

谢常德也没再多说什么,主动拿过了医书,给她讲解之前一直没弄明白的知识点。

在另一边,饭馆后厨的准备工作已经进入了最后的阶段。

米饭已经煮好,刚打开木桶的盖子,香气混杂着热气就扑鼻而来。苏禾柠凑上前去看看,洁白的大米粒粒分明,软糯香甜,让人颇有连干三碗的冲动。

熬制好高汤盛在瓷碗里,同样香气扑鼻,整体呈浓郁的白色,用牛骨、鸡骨、干菇等食材混合熬制,表面看不见半点油腥。

陈月白咽了口唾沫,“我现在就想吃了,都快把我的鼻子给香掉了。”

大家累了许久,听见这话,疲劳的情绪一扫而空,齐声笑了起来。

还剩下最后一道工序,那便是提前清洗蔬菜。

陈相宜洗了洗手,把蔬菜从袋子里拿出来,放入专门用来清洗的木盆。

她用手拨了拨,往里面倒入了些许的盐粒,回头冲着苏禾柠道。

“这里差不多也忙完了,你抓紧时间去中医馆那边看看,那边估计也要开业了。”

苏禾柠点头, 对着镜子理了理头发,将身上的围裙摘下,提前换上了深蓝色的中医服,走几步便到了中医馆的大门。

从门外看,谢常德和陶文英面对面坐着,中间摆着一本医书。

他们一个教一个学,氛围很是融洽。

“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出门迎客吧?”

虽然实在不舍得打破这美好的一刻,但现在天已经大亮,无论是来看病的病人,还是专门来道喜祝贺的邻居,都快要来了。

两人转头,看到苏禾柠,都欣喜地站了起来。

陶文英急忙将医书收好,跟随着谢常德和苏禾柠一起出门。

天色已经大亮,胡同里的老人早起晨练,青年人出门上班,全都忙活了起来。

热心的邻居们记得今天是中医馆和医馆开业的日子,大早上便赶过来祝贺,却看到苏禾柠和谢常德已经在门口等候。

“本来说要赶过来守着开门的,结果还是晚了一步。”

一个老大娘往苏禾柠的手里塞上了两个柿饼,笑容满面。

她的腰腿有些毛病,是被谢常德治好的,将她当成了救命恩人一样看待。

见苏禾柠想要推辞,老大娘摆摆手,“柿饼,柿饼,取的就是好事成双的意思,而且又不值几个钱,就当是我送个吉利吧。”

听言,苏禾柠也不好意思辜负她的一片心意,就小心翼翼地揣了起来。

前段时间中医馆一直关门,没有大规模收诊,而大家又不愿意去坑人的西医诊所看病,所以能强捱的强捱。

现在看到谢常德重新收诊,一个个高兴不已,几乎是拖家带口过来看病。

不过半个多小时,中医馆门前就排起了长龙。

谢常德和苏禾柠各坐一边,一次也只能同时给两位病人诊断。剩下的人,只能在门口站着。

陶文英也是第一次见这种大阵仗,在药柜前严阵以待,生怕因为自己误事。

苏禾柠朝她招招手,“我记得后面的库房里有些小板凳,全都搬出来,让大家坐着的。”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