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577)

他冷淡地扫视着简陋的监牢和劫匪女:“至于姑娘你的案子怎么判,太后娘娘还是要秉公处理。”

明前恭恭敬敬地施礼:“民女醒得。钱货两讫后再无瓜葛。民女自身的大罪与交易无关。”

大太监面色稍霏地点点头。

于秀姑立刻警醒了。这笔巨款确实要在“案子落实”前交易好的。明面上的东西须遵守。如果明前是真范瑛,她做主将自己的四百万银子献给董太后是天经地义的事。万一明前不是范瑛,这笔银子也只能在她的身份揭开前,她才能“不小心”的使用了,献给了董太后。旁人有争议也是与明前计较,与收钱办事的董太后无关。事不容置喙。钱也绝不会倒吐出来。这招一举三得。一是拿出了无法控制的“热钱”买回了于秀姑的命;二是破解了益阳公主和金陵府的勒索之意,还使董太后和益阳两人产生仇隙。三是不让这笔泼天的富贵落进了雨前之手。她恢复了身份,第一时间会向明前发难索要回四百万两银子。以她的脾性敢跟益阳公主争斗也不会放过利益。这钱只有落到了董太后手里才能吓退雨前益阳一干贪婪小人。

大太监和女官对牢房里的劫匪女没有什么轻视之意,相反还有点敬畏她。这位娇滴滴的原丞相小姐也够狠的。

明前面容紧绷,眼现厉色,心里浮出狠意。杀了她的养母李氏,还能继承了范父留给她的带补偿意味的四百万两银两。这天下还有没有公平和报应了!她宁可把这四百万两银子喂给满朝文官和后宫的群狼。宁可撤进海里,散尽给乞丐,也不会给雨前一分一厘!做她的春秋大梦去吧。

更何况还是为了救她的女老师于秀姑。

于秀姑看着她,难受得快哭了:“你把能做的都做了,能补偿别人的都补偿了。明前,你对任何人都仁至义尽了。可是你自己呢?你怎么办?丧失了身份,又没有钱,只有亲父和义叔带来的两重诛连罪,外面还有恨你入骨的敌人。你又能怎么办呢?”

人已见过,老师无恙。明前心头略松。她摆手催促着于秀姑随着大太监出牢房,笑着劝慰她:“无妨,总有应对法子的。我再苦的日子都吃过了,不怕还有什么不能面对的。”

第290章 不识明珠(上)

诏狱很阴暗,三大殿后的几排平房式牢房也戒备森严。

关押明前的牢房算是厂卫狱里最整洁干净的牢房了。就像是被关进去的嫌疑人。她不算是罪孽深重的重犯,也不算是微乎其微的小案,要等到皇上和太后裁决后才知道是自己是什么罪行。所以,身份尴尬的明前便尴尬得住进了诏狱里最好的牢房,等待着朝廷和皇上的裁决。

阳光撤满牢房时,一向严守“公平信念”和“避嫌界线”的锦衣卫指挥使崔悯来了。英俊潇洒的美少年高官面色如常,神情淡然得带着随从们走到了牢房门口。就像是刚从朝堂上下朝,或者从书房里走出来散步似的,没有一点受到打击的模样。

这次“真假相女”的官司打到了皇上和董太后的御前,最后抓到的嫌疑人萧五临死翻供,吐出了与他当初审案不同的证词。一下子就推翻了锦衣卫指挥使当年的判案结论。满朝轰动,天下皆惊,也使崔悯本人丢尽了脸面。一向被称为“明理多能少年英才”的他的一世英名全毁了。在这么至关重要的大案上犯错,人们都觉得他完了。

可是令人们惊讶的是,皇上和董太后忙着争权夺利,争着要处理案子结局,争着推荐太子妃人选,还要裁决劫匪女的处罚、收受“贿赂”买命等等……居然没空儿去追究崔悯的错了。京城的清流大臣们也被这个突出其来的结果弄得昏头转向的。他们很想趁机治崔悯的罪,但此时天下人都知道崔悯背后的宦党伍怀德倒台了,他又成功得投靠了北疆来的代宗太子,照样混得风生水起。旧党派大臣也不愿意为这种小事再得罪了代宗,也没有冒然弹劾他。于是,崔指挥使“有惊无险”得过了关,照样做他的锦衣卫指挥使。朝廷各派都像是忘了他。

于是,锦衣卫指挥使下朝后,就履行公职,来诏狱巡视他的嫌犯程明前了。他衣着丽都、态度昂然得走到最前面,身后跟着很多三法司官员、诏狱佥事和派来监视他们的太监女官们。这案子是朝廷和后宫都关心的,当事人还掺和进了‘太子选妃’,崔悯本身是原审案人又审错过案子,所以朝廷和后宫都派了不少人来诏狱监视犯人和锦衣卫。崔悯也知趣得带着所有人来巡察明前。人不走进牢房,就站在铁栏杆门外,打量着这个重要犯人。

几日未见,出乎人们意料的是这位“嫌犯”的形貌很正常,没有一点异样。她面容洁净,乌黑的发髻梳理得整齐光亮,用素色发带系着。荆钗布裙,衣裙很整洁素净。甚至像是用拎热水的铜水壶把短襦上衣和布裙子烫得平整,烫出了笔直的褶子。她脸色从容,举止沉稳,搬了个小木凳到牢房里靠近窗户根的能晒到阳光的地方,稳稳当当地坐在那儿晒着午后阳光。整个人安详得体极了。还像是要嫁给未来皇帝,坐拥天下的前丞相小姐。没有一点被判成“劫匪女”的窘态和崩溃模样。似乎是她一觉醒来就迅速得接受了自己是“劫匪女”的事实。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