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月后,从疆外的鞑靼刺尔国传来了惊天消息。朱元熹被俘虏到了鞑靼国!伍怀德顶替他诱走了蒙古人后,朱元熹带着几名心腹太监从战场间隙逃走了,却在战场外的荒原上遇到了溃败的鞑靼兵。他和太监在北疆荒漠里连躲带闪得跟鞑靼人兜圈子,吃尽了苦头。在某个荒凉的村坝里,某个清晨,朱元熹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然被贴身太监出卖给了鞑靼人。鞑靼败军大喜,封锁住抓住朱元熹的消息,裹狭着他逃向疆外。直到挟持着他逃回了鞑靼国,才公布了这个消息。这讯息飞快得传遍了北疆和内地,吓煞了大明臣民。人们这才知道了朱元熹的下落,小梁王才无奈得收回了四处找寻他的兵马。
——老天灭明,皇帝竟然被敌军掳走了!
而随他出巡北疆的人马全军覆没。十万明军损失了九成,随行的嫔妃官宦太监女官们都被杀死或掳走,大臣们也死之八/九。武将们全部战死;御马大太监刘诲为避免兵变被处死;范勉为阻挡敌军主动迎敌战死沙场;假冒皇上逃命的掌印大太监伍怀德中了几十只利箭,也濒临死亡;剩下的李执山刘少行等人也在战争中死伤殆尽……而最奇特的就是八十岁年老体衰的内阁首辅张徇张老丞相。这位老丞相不愧是清流魁首,大明首辅。精明睿智,狡黠如狐。送公主进了敌营后,就与崔悯分手。崔悯要去保护明前,他要听从皇上的密令,携带着元熹帝交给他的国玺私玺,带着十名死士,趁着大战迭起时偷快马逃出敌营逃回京城去了。令人们惊奇的是,大明首辅没有千里迢迢得骑马回京城,而是临时调转马头,奔向了北疆与鞑靼国的边境梁亲王朱堪直的前线兵营去了。
消息传回来,朝廷大哗。两宫皇太后和群臣都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回事了。难道张老丞相吓糊涂了,皇上都不见了,还要亲自去完成皇帝未完成的“撤藩”大计吗!
等到鞑靼刺尔国公布他们抓获了大明皇帝朱元熹时,鞑靼大汗亲自向大明朝廷索要“永世称臣的降书”和“年年进贡的千万银两岁币”时。那位逃到北疆边境的老当益壮的张老丞相,竟然在前线铁索城,与其他北疆群臣一起跪请朱堪直登基为帝,接掌大明江山!他们昭告天下,要拥立朱堪直为大明朝的第七代皇帝。以此对抗鞑靼人的“挟天子以令大明”的亡国奸计。
——振臂一呼天下惊。
全天下的臣民百姓都惊呆了。目光又惶惑得移到了京城朝廷。十五日后,京城垂帘听政的两宫皇太后中,朱元熹的生母王太后宣布病重,不再过问政事。董太后独自接管政权,与九门提督李肃和忠国公等皇亲国戚一起决议,向天下颁发了懿旨:“皇帝朱元熹因久病无力执掌天子龙位,即日退位。封为谨王,享郡王俸禄。先先皇四子朱堪直忠孝义勇,封为新皇。令其继续驱逐鞑寇。”
由已,大明皇帝更朝换代。被鞑靼人抓住俘去关外的朱元熹退位,不再是一国之君。免除了明朝因皇上被俘的亡国之忧。
朱堪直临危受命,在边境铁索城的城头遥接懿旨,登基为皇。史称“代宗”。其妻杨氏被封为慈和皇后。因代宗身处与鞑靼国开战的前线,担心自己在战场如有不测,再度耽误了大明国事。在张老丞相和北疆群臣的恳切进言下,册封其子朱原显为太子。史称“原显太子”。
这些消息接二连三得传回了虎敕关。北疆群臣震惊了,连朱原显自己也惊呆了。
而此时,朱原显迎接回北疆成亲的未婚妻,未来的太子妃和皇后,清流烈士范勉之女——范瑛,早就在大战乱军中下落不明生死两不知了。
第232章 西京
西京,又名龙隐洲,是北疆两省最大的城池。也是北疆十多个府、郡、城、镇的都城。此城座落于北疆偏西北处,地势北高南低,位置险要,有南北通关之奇,是南北大驿道和东西方向的交通要道。连接着向蒙古草原、西域方向和关内的通路。周围就是北疆最重要的边境铁索关、兵城暮城、芙叶城和广济、成平等多个城池。被称为“大明锁钥,西北屏障”。是块兵家必争之地。
传说这块“龙隐洲”在古代是片无水无木的荒滩沙砾地。仅有的人烟是一些从草原流落到北疆的蒙古牧民和从黄河淮河的汉人王朝流放到此的汉人罪民,被发配到这个苦寒之地。忽然一日从极北地飞来了两只苍劲峥嵘的巨龙,趁着春风登天,借着秋风潜渊,在这块北疆大荒滩上飞腾盘桓,兴云致雨,长久不去。这块土地才渐渐得以生长繁衍了草木人畜,成了沃土。人们称之为“龙隐洲”。几千年过去,苍龙早已不见了踪迹,这里在一代代边民的聚居经营下,人口繁盛,农商发达。它也在历代的城主县令郡守和最后来的北疆梁藩王的统治下,变得欣欣向荣、繁荣昌盛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