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识明珠不识君(35)

“治理江山,文人的清高忠义毫无用处,需要的是纵横捭阖的平衡之才。平衡各方面阶级士族势力,求取对国家最有利的一面。治大国若烹小鲜。是不能冒进用强的。虽然学文天详以死抗争可以成为名传青史的忠烈之士,却对前朝毫无益处,宋朝还是灭亡了。而真正救国的,都是一些忍辱负重委曲求全的坚持下来的汉人世族和臣民们。他们坚忍百年,才驱赶走了元人恢复汉室江山。父亲你常常说,让女儿学会隐忍之道。但是父亲你自己为什么不能学学容忍之道。退一步海阔天空呢!”

她急切地诉说着,拼命想打消范勉的念头。嘴里吐着满腹衷心话,身体却冷得直发抖,像掉进了冰窟雪窖。全身脊背、脸面和汗毛梢都是冰凉的。这是除了七年前,在河南省陇西县那个被锦衣卫抓住判明身份的惊魂之夜后,第二次她觉得天塌地陷的时刻了。

不行,绝不能这样!现在太监势大,狭皇上以令群臣,积重难返。父亲公开上书弹劾太监就是活脱脱地去送死啊。江山万里,自有能臣志士治理,范勉只是一个清高正直的书生。他无法面对这种污水池般的朝堂的。她深深得了解父亲范勉的禀性。

——“万水东流,屹立若中流之砥柱”。——“虽千万人吾往矣”。

这种“力挽狂澜”的风骨情怀很高尚,可是要用血来换、命来填的!

她范明前只是个寻常小女孩,不敢做青史留名的忠臣之女,只愿意做个围绕在父亲膝下的稚子。被父亲关怀保护着,也关怀保护着父亲。明前眼露决绝,咬紧牙关,哪怕今天被父亲厌恶、痛斥、痛打,也要拦下父亲!

范明前扑通跪下,膝行几步扑到父亲膝前,紧抓住他的衣袍,泪如雨下地苦苦哀求:“父亲,如果想为国出力,为什么不换种方法徐徐图之呢。不需要用这么决绝惨烈的法子啊。张榜天下,死谏皇上?!如果皇上不觉悟怎么办?父亲岂不是白死了。还不如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先保存住自己性命,才能继续地劝阻皇帝为国效力。父亲不可愚忠,不可迂腐,这个国家还远远不到要以死谏上的地步。再说了,天下大势由天所定,人力不能挽回。如果大厦倾倒江山崩溃,大家也要随波逐流地顺势而为,才能保全性命和希望。硬顶着大势逆势而行都是在送死啊。父亲不能去!”

范勉更是大怒了:“你这个刁滑的无知妇孺!你说的什么话?简直是个见风使舵满心算计的泼妇。你!”

他怒发冲冠地刚要痛斥女儿。低头一看,却看到女儿那张苍白,倔强,泪流满面的小脸。猛然间心中一痛,心头那一股怒气就泄了。——这个女儿,幼年被拐,好不容易找回来,跟着自己没享几年福,反倒又要遭大罪了。她怎么这般命苦?他又怎么能斥骂她?

范勉心里痛苦万分,再也不忍心斥责,伸出双手紧紧握住女儿的手,恳切地说:“明前,我明白你的意思。为父也思索多年容忍多年了。但时间拖得越久,皇上就越陷越深,完全坠入了宦党们的斛中。非得血和命不能警醒。女儿你说的,父亲全明白。如果一弹劾,我很有可能会激怒皇上和大太监,被太监寻事抄家灭门!这件事是很蠢很愚。但是,这种忠君爱国的愚事总是要有人去做的,这种明知去送死的蠢事也要有人去做的。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如果能单凭我范勉一人的鲜/血和性命,就能警醒皇上消灭宦党。为父就死得不冤。我已经下定决心。”

明前的心如烈火油烹,焦灼得快暴了。她抓住他的手放声大哭:“不行不行!父亲曾答应我,要保我一生平平安安的。你现在去讨伐太监,这不是自毁誓言,把自己和女儿都处于危险境地吗。女儿是没见识,是怕死,更怕见不到父亲。求父亲三思,想想女儿!”

范勉心如刀绞,肝胆剧裂。他最怕明前这样说,她果然使出了这一招。他痛苦万分地道:“父亲确实对不起你,早知道就不认你回家了。如果你还是乡野村女,就不会遇到这种麻烦事。父亲好生对不起你。七年前,甚至十多年前,你未回家时我就立誓和宦党不共戴天。你回到家,就注定要面临今日的结局。明前,我很后悔,当初一时心软,认了你回家。如果没有认你回家就好了,如果你不是我的女儿就好了。”

明前放声痛哭,几乎哭晕过去了。她拼命得摇头,胸口像被火烧火燎似的。不,不是这样的。这七年来,她过得很好,跟在父亲身边很安心很幸福。范勉正是她心目中的良父,知识渊博,气度儒雅,有礼有节,胸怀正气。正是她心底里极佩服极爱戴的那种清正人物。即使现在知道了这事,她也不后悔这七年在范勉身边读书长大。而现在范勉竟然说出了后悔认女儿的话,可见他有多么痛心。明前心痛如绞。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