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凤阙+番外(136)

话到这里,李暻抬手将崔稚晚粘在唇角的鬓发拨到了耳后,依旧是云淡风轻的语气:

“稚娘如此了解我,应知……

“孤素来不用「下策」,亦十分不喜欢「死局」。”

其实,还有一句话,已滑至口边,可李暻到底觉得让人耳热到难以启齿,所以并未说出。

那便是,

「不过,我立下的规矩,皆可为你破例。」

第69章 圆玖

不行「下策」,不留「死局」。

这是文德皇后行事的准则,亦或者说是底线。

身处太极宫中,莫说李暻这般受她教导长大又身居高位之人,就连崔稚晚身旁总是草率从事的侍女素商,亦因在先后身边伺候过许多时日,也成日将「凡事必留一线后路」挂在嘴边。

崔稚晚总算想起,自己是先看到了太子殿下用三年时间在西线屡次大获全胜,赢得几乎盖过天威的声望的结局,而后再去推断他在最初便算计好了一切。

可听了李暻的话,她才恍然意识到,并非如此。

其实,在那个时间送李万隆归突厥,确实乃是「下策」。

而这「下策」又因他很快的被杀,而彻底成了死局。

一个属于太子殿下的「死局」。

于整个大梁而言,虽损失一人,可对手也拱手送上了一个兴战的理由,所以棋局未变,不过殊途同归而已。

可是,于公开在朝堂之上鼎力支持这条路的李暻而言,为了报仇,为了善后,甚至为了阿耶乃至朝臣日后的信任,他除了请缨,除了必胜,再也无路可走。

仔细想来,彼时的太子殿下确实需要战功,可那时,他还有拥有圣人的鼎力支持,所以与其这么早便锋芒毕露,为自己惹来忌惮,倒远不如藏锋敛锐,徐徐图之。

崔稚晚知道,即便当年的李暻会有思量不周,以至未曾想到送走李万隆的后果中会有此一种,可一直在他身后为他掌舵的先后不可能亦看不到其间的隐患。

可他最终还是选择了这个含着「死局」可能的「下策」。

偏偏,太子妃认识的太子殿下,是慎重到哪怕仅有万分之一的可能,也绝不会允许自己被逼至无路可择境地的人。

所以,彼时,定然有让李暻一定要这样的选择的理由。

而现在,他清清楚楚的告诉她,是因为她。

总有一日,李暻将会身系天下万民,去真正肩负起重若天穹压顶的东西,且那些,件件都要比儿女情长重要千万倍。

所以,他的每一个决定从来皆包含着许许多多的思虑,数不胜数的博弈。

哪怕仅走一步棋,都常常能够牵起无数让人难料的局。

作为枕边人的崔稚晚比任何人都看的更清楚,太子殿下有多么想,又在如何尽全力做好他应做的一切。

可亦因如此,她也早就明白,这样的李暻,此生恐怕都无法为了任何一个人,去妄自扭转那些「大梁」需要的结局。

因此,哪怕有一日,他要以她为刀,甚至需她为这条必须走下去的路溅血,崔稚晚皆可以像当初在立政殿外告诉圣人的那样万分肯定。

「我绝不会恨他。」

甚至,她盼他一往无前,盼他大获全胜,盼他成为万人称颂的明主。

可她却从来没有盼过他,会为自己止步。

然他却说,无论是从前,还是现在,在通往终点的途中,李暻不仅愿为崔稚晚顿一次足,且还可以绕许多远路,乃至后退千百步。

面对这个远超意料之外的无奈却温情的李暻,脑中骤然空白一片的崔稚晚竟在完全不知所措之下,只知愣愣的看着对面之人,许久许久。

见方才还「能言善辩」的太子妃忽而一言不发,只知呆呆的盯着自己,一如酩酊之时的模样,明明早就尝到银杯之中酒味稀薄的太子殿下,终于不得不怀疑,小般娘子是不是从下一息开始,便又要「撒酒疯」。

好在他伸手在她面前晃了晃,便立刻将她的神魂唤了回来。

李暻刚要再次开口,不料寝宫内唯一的那支灯烛竟在「噼啪」一声后,骤然熄灭。

两人皆因这突如其来的黑暗,沉默了一瞬。

趁着此时,也不知道从哪里生出的力气,原本还因体虚目眩而无法顺利起立的崔稚晚竟蹭的站了身来。

不等李暻反应,她便勉强借着月光,疾步朝卧榻奔去,而后径直躺下,并快速用寝被将自己从头到脚团团裹住。

整个动作一气呵成。

而今夜,这场看似注定要大闹一场的局势,亦因她这番完全不合常理,且没有任何预兆的转变,骤然收尾。

被独自弃留于桌案前的太子殿下,如坠五里雾中。

空坐好一会儿,他才慢慢反应过来。

上一篇:为妾下一篇:独宠太子妃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