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才刚过,又闹禽温,杏花村今年真是个多事之秋。这本与我无关,然不知是哪个混帐东西起的头。
一个毫无根据的传闻由民谣的言式,口口相传,不径而走。
民谣内容大抵是这样的:说来奇,道来奇,说道狐仙赠禽礼。狐娘鸡啼不忍闻,嫌之弃之入集巿。狐仙怒把气儿来撒,杏花村来遭大殃。
这哪是什么民谣?分明是造谣。
第16章 我是祸及乡村的扫把星?
他们说是我嫌弃狐仙夫君送的礼物,因而惹恼狐仙,以致祸及杏花村,这才闹起了禽瘟。他们都忘了我救过全村的事。
听到嘲讽我的民谣时,气得我火冒三丈,当下便喝斥唱民谣的孩童:“不许再唱,谁再唱,今晚一准尿床,狐仙专抓尿床的小孩。”
“啊~快跑,狐妖家婆娘冒火喽~”在孩子眼里,狐妖就是狐妖,他们不会因为怕得罪狐妖,而虚伪地称其为狐仙。
“白娘娘何必跟小娃娃治气。”娃儿他娘说话又尖又酸,“您脾气大,狐仙不敢把您怎么着,我们这些平头老百姓可是怕得紧,搞不好,明儿死的就是我们了。”
“铁匠张家媳妇咱可要小心些说话,人家是狐仙夫人,连狐仙送的礼物都敢嫌弃,得罪她,你可没好果子吃。”妇人好心好意地提醒,眼睛白的地方却一直往我脸上勾。
“没有根据的话,大伙最好不要瞎说,免得冤枉了白娘娘,惹得狐仙大人不高兴。”
“这可是杏花村几百年来,头一回发生这样离奇的事,没有这么巧的事吧?”
“我家三十只大白鹅一夜之间全病了,前两天还好好的呢!怎么就刚好是这两天突然就病了?”
大伙你一句我一句,就禽瘟这件事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我就一句话怼过去:“你们放屁!”
人越集结越多,最后王神婆和村长也来了。
“王神婆,你快帮大伙算一算,这场瘟疫是怎么来的?”大伙儿问王神婆。
王神婆蹲在地上对僵死的鸡鸭鹅,挨个用手指戳了戳,接着掐指一算,老脸一沉,如临天踏地陷:“冤孽,冤孽啊!”
“王仙姑,你就行行好,一口气把话说完吧?”村长脸色不大好。
“有人得罪神民,神民降瘟魔于杏花村,杏花村要遭受千年不遇的灾难喽!现在受灾的是家禽,再过一段时间,就是整个杏花村的乡民了。”
老太婆话里有话,不知道安的是什么心,又把屎盆子扣我头上。
村长一听,差点没给吓晕厥。
“王仙姑您快想想法子吧?”刘大头说道。
“解铃还须系铃人。”王神婆用余光看了我一眼。
我深深地看着王神婆,意味深长地说:“王仙姑道行高深,经验又丰富,又有一颗菩萨心肠,这等关乎性命的大事,大伙可得想清楚了,不要病急乱投医,我看呐,这事非王仙姑不能解决。”
“这事跟道行深浅没什么关系?”王神婆提高音量说道,“人家是冲着你来的。”
王神婆这话一出,引起轩然大波。
村长抓着我的手哭求道:“林家侄女,你不能见死不救啊~”
每回村长求我,都得拖家带户,个个哭得鼻涕横流,他们是吃准我吃软不吃硬。
无可奈何,我只能试一试我会的法子:“我知道一些草药是专门治禽温的,赶明儿我就上山找去,到时候试试药。”
“各种草药汤我们都试过了,没用。”刘大头沮丧道。
王神婆一双老眼暗沉:“白娘娘,这是瘟魔作祟,再好的草药,都解决不了问题。”
第17章 跟狐妖夫君认个错再生一窝崽
“有病就要医,遵医嘱就要喝药汤,如果连药汤都解决不了,那就真是命了。”我惋惜地说。
“都说了这是瘟魔作祟,只要狐仙出马赶瘟魔,必定马到成功。”王神婆半闭着眼睛,兜着双手,显得高深莫测,“白妨娘您是狐大仙八抬大轿娶进仙家楼的原配夫人,自然也有震摄之力。
您摆坛作法也是一样的,当然……您要是不愿意向狐仙低头认错,让他老人家助你一臂之力,大家伙也勉强不了您。”
又是白茉儿的问题,这还得了,高村长一听,两手别在身后,认真而威严地训斥。
“白茉儿,咱做人可不能太自私了,忘恩负义此等事可做不得,女子一生在家从父,出嫁出夫,做错事了咋就不能认错了?”
“不就是让你跟你夫君认个错,然后开坛做个法吗?至于这般推托吗?”王神婆大声起哄,“大不了,大伙儿多集点银钱,给咱们的狐仙夫人买身彩绣大裙褂穿穿。”
得,又来了,我就知道。
难怪人家说没有金刚钻就别揽瓷器活,我算是得到血淋淋的教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