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南三所也没有一个知冷知热的人伺候,简直凄风苦雨。
另一边,康熙命人把顾倾、四阿哥和九阿哥一起叫来,商量合办军工厂的事。
户部只有二百万两银子,凑合能够打仗和前朝后宫日常开销就不错了,哪里还有余钱办军工厂?
可顾倾的话狠狠打动了康熙,与其花高价买西洋淘汰下来的火器,倒不如将银子投到军工厂自己造。
况且在火器制造上面,朝廷也不是一穷二白,还是有些基础的。
哪怕只是仿造,精准度不是那么高,也比从西洋花高价买,等到黄花菜都凉了的好。
“十四啊,军工厂的提议很好,朕准了。”康熙坑儿子有点上瘾,“只不过西边在打仗,兵部和工部都拿不出多少银子。”
终于知道户部有多少银子了?顾倾记得史料好像记过这么一笔,就在与噶尔丹交战的时候,康熙查了户部的银子,发现账实极不相符,为此生了好大一场气。
在这之后,历史上著名的背锅侠就此诞生,没错,就是他那个悲催的四哥,未来的雍正皇帝。
四哥为人方正,做事一板一眼,康熙让他当背锅侠,他就当,而且当得别提多认真了。
背着一口黑锅到处讨账,银子要回来一多半,把所有王公贵族全得罪狠了。
有的老臣哭到康熙面前,康熙又心软了,自掏腰包帮人还钱。
这还算好的,有那种真穷的,要钱没有要命一条,怕闹出人命,四哥背着黑锅还要自己往里搭钱。
背完这趟黑锅,四哥的荷包瘪了,人缘没了,哪怕后来当上皇帝,还时常因此被诟病刻薄寡恩。
这一世有他在,四哥面前没有黑锅,只有星辰大海。
“儿臣明白,前期的费用儿臣和几位哥哥来出。”顾倾把黑锅甩给三阿哥,还不忘在背后烧一把火,“只不过儿臣等财力有限,三十万两花完恐怕还得国库来挑大梁。”
三哥加油!
康熙点点头,话也不敢说得太满:“等战事结束,只要没有天灾,国库的银子优先拨给工部。”
主要是他对老三没什么信心。
顾倾谢恩,又道:“汗阿玛,除了财政支持,儿臣还想问朝廷要一个人。”
“工部的管理火药局能工巧匠无数,如今老四在工部行走,你想要什么人让他出面调配即可。”其实把四阿哥放到工部,康熙半点也不看好。
四阿哥为人古板,工部又是朝廷最容易推陈出新的地方,两者并不适配。
顾倾才不管康熙怎么想,他现在迫切地要把某位大能从苦寒的辽东救回来:“汗阿玛,若是工部能调动的人,儿臣就不会来求您了。儿臣想要的那个人叫戴梓,曾经是翰林院的一个侍讲学士,后来去了工部的管理火药局,再后来被流放到盛京。”
“戴梓?”康熙想了半天才勉强对上号,“就是那个会仿造火器、私通洋人的戴梓?”
子母炮是戴梓的专利好吗,怎么到康熙嘴里就成了仿造?至于私通洋人,好像是当时的西洋传教士南怀仁被戴梓抢了饭碗之后的诬告。
南怀仁本是比利时的传教士,活着的时候极受康熙宠信,曾经是康熙在西洋学方面的老师,也为清朝引进西洋火器做出过贡献。
顾倾猜这人肯定从中捞了不少好处,毕竟耶.稣和武器之间是隔着山海的。
后来戴梓横空出世,不但能仿造,还能在仿造的基础上创新,无形中动了比利时传教士的蛋糕。
断人财路如杀人父母,这位比利时传教士私下搜集了不少关于戴梓私通洋人的证据,硬说戴梓向洋人售卖清朝的火器技术。
都能反向输出了,足以证明戴梓的实力,可康熙也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然轻易相信了比利时人的鬼话,将戴梓革职流放。
直到雍正登基,大赫天下,戴梓才得到赦免,可那时候他已经是一个风烛残年的老人了,不久之后病逝于家乡铁岭。
后世有学者曾断言,若康熙没有流放戴梓,近代史上那段屈辱的历史或许可以避免。
当时顾倾读到这段史料也是无比唏嘘,谁知他误打误撞穿到这里,自然要做点什么。
与工部、兵部合办军工厂,自掏腰包投入高昂的研发费用,不是一时心血来潮。
而是顾倾知道,这个时期戴梓还在,他今天投入的所有银子,以后将会千倍万倍地还回来。
是真正的名利双收。
至于跟九阿哥合伙做生意,也是在做前期的资本积累。
即便戴梓在后世已经翻案,顾倾明知道他没罪,可康熙认定他有罪,顾倾也不能反驳,只能顺着往下说:“千军易得一将难求,便是戴梓有罪,他的才能也是可圈可点的。儿臣恳请汗阿玛将戴梓的流放地改到京城,准许他戴罪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