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小渔娘(547)

作者:风初袅 阅读记录 TXT下载

陆飖歌派人看过洪湖的水,蒋家坝往南阳这一片,不知道是因为气候原因还是比京城那边暖和,湖面的冰层结的病不厚实,水波荡漾,能看见许多的碎冰在水中流动。

小新庄的船在两天前就去过南阳,据说,从蒋家坝到南阳一路都畅通无阻,就是再往南,淮河的冰层好似就要结的厚实些,除非有大船破冰,不然是没人在江面上行船的。

洪湖能行船,陆飖歌自然不想坐马车摇摇晃晃地走上许久。

兄妹俩先一起到南阳,然后陆飖歌下船去东阳郡,陈媛直接坐船回京城。

许是因为要回京城,陈媛性子活泼了不少。

她想看船行过后的流水,又怕冷,就找了锦被锅在身上,让平九在后面拉着。

这样,她既能探头看到外面船行过后的水浪,也不怕冷,更不怕自己一不小心从船舷旁翻出去掉进冰冷的湖里。

到了南阳,陈媛继续乘船往南,如果运气好,一路冰层都是洪湖这种,她就可以舒舒服服坐船到京城。

如果往南的冰层厚实,陈媛只能找地方换车,再往京城去。

南阳码头,陆飖歌带着几个侍卫太监下船,目送陈媛的大船远去,才缓缓踏上马车的石阶往城里去。

等陆飖歌走远,码头背风处,慢慢站出一个人。

这人穿着厚实的棉衣,一只袖子松松地垂下,看上去空空荡荡。

第412章 开课

东阳郡的蒙学馆刚刚敲铃,启学院那边已经传来孩子们郎朗的读书声。

陆飖歌站在小云山上,她的面前是一条管道,官道两侧各修建了一所学堂。

现如今,蒙学园的孩子已经近三百人,大部分都是东阳郡附近的孩童,还有少部分孩童的家离的稍微远些。为了照顾这些远途的孩子,蒙学馆中午可以代饭。自己带米粮来,学馆会有专人帮他们蒸煮好,等中午休息的时候去领就行。

启学院那边的学生要比蒙学馆这边更多些,大多数十岁多一点的孩童,他们其中大部分都是来启学院学本领的,认真读书的反而不多。

乡下人穷,想学个手艺难。有手艺的,都是要传承给家里的儿孙的,谁愿意平白无故地将自己的手艺教给别人。

而启学院这边不同,启学院有木工课,瓦工课,制烛课等。木工课又分木匠、锯匠、雕刻、制伞、箍桶、钉秤、雕印等等凡是能和木头沾上边的都算。瓦工课里又分了建房、砌灶、凿石、砌街、修井、泥水、杂工等等。

凡是周飏能找到的手艺人,他几乎都去找过。再加上他在军中,军中这样的手艺人不少,不能说多精通,但是起码都能够凭着这点小本事生活。

军中的人,会让他们空出时间来,到东阳郡的启学院教学十天半个月,有那耐心好手艺也不错的且实用的还会被启学院长期聘用。

至于外面的手艺人,愿意的有空能来东阳郡,给启学院的孩子上几堂课就行。不愿意的,周飏也不勉强。

这些课程,每日只开三堂,分开学习。

之所以会在学院开设这些课程,也不过是因为学院里的孩子大部分都是穷苦出生,能让他们识点字,再多点动手能力,起码以后也有能更好的生活。

也不要启学院的孩子学什么精什么,大部分的孩子能学个手艺,回去自己打个木凳箍个木桶这些就行了。或者是会修缮房屋,会砌墙盖瓦,不说多好,勉强够用就行。

因为启学院这边增添了许多实用性的课程,今年招收的孩子比去年整整多出三百多人,现在的启学院,已经有了近五百个十到十五岁左右,这其中将近一半来自其他各县镇。

并不是其他县镇没有私学族学,只是那些私学族学大部分都是由当地的大户开设,很少对穷苦人家孩子开放。

就算有一些由长乐公主牵头办起来的蒙学馆,启学院,也没有开设像东阳郡这边的木瓦工课程。一些启学院听说东阳郡这边的启学院竟然让孩子做木工做泥瓦工,整日弄的脏兮兮的,很是有辱斯文,都有些不大高兴,觉得降低了他们启学院的身份。而其中有两家启学院,已经偷偷和东阳郡这边接洽,商量着能不能让这边的木工瓦工泥水匠等师傅也去他们那边开课。不求多,哪怕一日之有一课也成。

陆飖歌没想到,自己只离开短短一年,周飏却在东阳郡做了这么多的事情。

她不迂腐,反而比一般人的眼界要开阔许多。

周飏设立的这些课程,在陆飖歌看来实在是太实用了。

蒙学馆的孩子,因为毕业了可以直升启学院,且孩子又小回去也做不了什么活计,大部分人还是愿意把孩子送来的。原本他们想的是,趁孩子年纪小,学费也便宜,让孩子来识几个字也不亏。

同类小说推荐:

耽美作者主页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