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啥?!”马秀兰登时傻眼,慌乱得六神无主。
老天爷呀,坟地咋能胡乱迁呢?村西埋了好几辈人,能迁到哪儿去?万一迁出了石桥村地界,还算村里人吗?
和马秀兰一样想法的不在少数,所以通知刚贴出来,大队干部立刻被乡亲们包围,嗡嗡嗡地问东问西。
赵成功早有准备,举起小型扩音喇叭反复回答:“对,必须迁,因为咱们村和东牛庄同时拆迁,将来坟地就变成公园了。”
“有挖掘机帮忙,趁清明节给先人搬家,多烧金银元宝吧。”
“没办法,所有人都迁,以后老了一块儿到那边作伴,不缺人。”
“新位置不赖,请行好的看过风水了……”
第193章 征地款人活一辈子, 无外乎生死两件大事。对上了年岁的乡亲来说,后者更加紧要,有迷信风水的甚至在村西偷偷看过位置, 想着自己走后也出把力保佑子孙后代。
现在冷不丁要迁坟,石桥村老老少少心里都不得劲儿,很是沸沸扬扬地吵嚷了两天,然后一边难受一边积极去镇上采购香烛烧料。
没办法,盖章的红头文件都贴出来了,不迁不行,除了多给先人烧纸还能咋样啊?
俗话说“入土为安, 破土大凶”,众人除了买普通的冥币、金银元宝、五色纸等,还要扯一大块红布, 用来遮盖棺材和遗骨, 防止惊扰祖先。
此外, 安葬时间超过三年的人家, 需要再买一口新棺,捡骨后放入新棺, 将旧棺直接烧掉。
这倒不是为了什么迷信的讲究, 而是怕棺木腐朽,不能顺利迁葬。
唐老四已经走了三十多年, 自然更要买。马秀兰担心儿女办事不牢靠,先坐李建军的汽车到青银县北郊挑了半天,最后选中一口松木打的红漆寿棺,又大又排场。
至于唐老四的爹娘……她年轻时命苦, 刚生儿子就死了丈夫,只能改嫁到石桥村, 没少受公婆磋磨。直到怀了小贵子,先后把老两口送走,在家里才算挺起腰杆。
这么多年过去,两个老人骨殖都该烂透了,要那么大的材干啥,便宜买个小的尽够使了。
马秀兰谈好价钱,盯着老板把自己挑的贴上记号,第二天才喊唐墨和唐贵开拖拉机去拉。
唐贵立刻跳脚不干,他才是亲爹留在世上唯一的香火呀,叫李建军掺和进来算什么事,好像他多不孝顺似的。
可当马秀兰把这次迁坟的补贴全给他,买东西钱另由三家平摊,唐贵便没意见了,只推脱自家拖拉机没油,要开唐墨的。
唐墨:“……”
这会儿咋不提“唯一的香火”了?嘁!
清楚唐贵那副德性,唐墨也懒得和他计较,带上一捆粗绳、两块厚实的木板就去青云县了。
顺利运回棺木,又买了成堆的烧料,确定没有缺漏后,几人便找村干部打声招呼,结伴去村西的坟地。
“老四呀,咱们村快拆迁了,劳动你挪个风水吉地……”马秀兰带着女婿和儿子们祭拜一番说明情况,等烧纸灰彻底燃尽,就绕着坟包划个大圈,然后退到一旁,让挖掘机过来刨土。
这个小型挖掘机是村干部专门雇的。因为他们这一片的村子都挺穷,往前推五六十年,冬天冻饿死人绝不是稀罕事,自然更不可能有钱买好棺椁。
为了防止水浸虫咬,本地的墓坑都会深挖,通常在六尺到八尺之间。这个深度的土全是生土,质地坚硬颜色均匀,也没有什么蛇虫鼠蚁,能够很好地保护棺木。
这习惯延袭至今,坟地又常年没人走动,表面熟土都比田地硬得多。如果用铁锹挖,麦子熟了恐怕也完不成迁坟任务。
“好像差不多了,还挖吗?”挖掘机师傅干了快半个钟头,便停下动作询问马秀兰。
村里的木坑有浅有深,棺材也有好有坏,他可不能一个劲儿硬往下面刨土。
马秀兰走近看了看:“往这边再抓抓,剩的叫孩子们挖。”
“好说!”挖掘机师傅应了声,控制动臂调转方向,在坑南位置用力刨了几下,轰隆隆地去旁边人家帮忙了。
他一走,唐墨、唐贵和李建军就拿着铁锹过去挖土,唐霞则扶着马秀兰到路边休息,“妈,坐石头上歇会儿,别累着了。”
马秀兰擦擦眼角:“没事,妈就是心里发愁,不知道你爹换了地方,高兴不高兴。”
唐霞忙道:“我爹冲着新寿材也高兴呀。妈,不是我吹牛,你眼光真的贼好,我刚才转了一圈,数咱家这口最气派。”
“唉,还是小霞贴心,你二哥啥都听你二嫂,指望不上啦。”马秀兰重重叹了口气,低声和闺女抱怨刘小娥的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