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归说,她今天跑到魏村晒被子打扫,明天拉煤球生火,后天洗涮锅碗瓢盆,各种借口用了个遍,直磨到腊月二十二后晌才和姜秋红一块儿载林巧英回去。
进屋刚安顿好没多久,姜春林兄弟三个来了。
第151章 知足了自从亲妈被赶出去住土坯房, 姜冬月就和兄弟仨断了来往,逢年过节从不走动,赶集出摊儿或回魏村时碰到, 也是头一扭各走各的,关系比普通乡亲都不如。
从前日子难过的时候,她偶尔会想“讨饭绝不经过你们门前”,后来熬出头了,又变成“哪天你瘫床上我一定送两斤饼干”,整个在脑子里排演了一出翻身穷人把歌唱。
如今时隔数年突然见面,姜冬月心里那股憋屈愤怒不知道啥时候全散了, 甚至能心平气和地打招呼:“大哥、二哥、秋宝,你们来了?进屋看看咱妈吧。”
“嗯,来看看。”姜春峰和姜秋宝面上有些讪讪的, 含糊应了声往屋里走。
姜春林倒跟没事人一样, 背着手阔步向前, 皮大衣的金属扣在冬日惨淡阳光下闪闪发亮, 明显修剪过的脑袋也高高昂着四处打量。
也对,毕竟院子是他的, 得摆一摆主人翁的谱儿。
姜冬月撇撇嘴, 把拧干的衣裳晾到塑料绳上,然后蹲墙角捡柴火。
这是唐墨专门从板厂拉来的, 怕不够烧,还找隔壁买了两百多块钱的。因为捆得太多,三蹦子过桥头时很费了番力气。
几分钟后,奇形怪状的碎木头装满大半布袋, 看分量差不多了,姜冬月便拎着去屋里做饭。
刚靠近门口, 就听见林巧英的哽咽声,透着不容错辨的喜悦和满
足:“好……来了就好啊。”
姜冬月心头一叹,掀开棉门帘进屋,发现姜秋红冷着脸坐在床头,兄弟三人组则站在对面围着亲妈说话。
她不想凑过去扎堆,索性独自拖个小板凳到炉子边忙活,一边煮小米粥一边把家里带的现成吃食倒炒菜锅等会儿热,接着削红薯皮、剥花生,横竖占点心思不闲着。
姜家兄弟姐妹里,除了姜秋红之外,嘴皮子都不怎么利索。姜春峰和姜秋宝尤其尴尬,你一句“咱妈瘦了”,他一句“想吃啥吃啥”,干巴巴得仿佛烧过夜的煤炉渣。
姜春林话最多,不过说的都是他家里事:“妈,你歇着吧,甭惦记孩子们。少民分配到农业局了,跟少波一样,都是国家干部,铁饭碗。少波比他多干两年,升官了,有个老局长特别看重他,前途远大呢。”
“少丽大学毕业了一样包分配,都吃国家粮食,不用我们操心……”
他炫完两儿一女,感觉该交代的都交代了,总结道:“妈,天不早了,我回去吃饭,改天再来看你。”
说着冲姜秋红摆摆手,“大姐,你跟冬月仔细照顾咱妈,缺啥上我家里要。”
姜秋红翻个白眼:“屁话少说,轮不到你在我面前充人。”
NND,几十年没给亲妈掏过一分钱,这会儿装什么大瓣蒜?真该降道旱天雷批死不孝子!
“不是我说你啊大姐,你这急脾气得改改了,给外甥树个榜样。”姜春林拢拢袖子,嘴里“啧”了一声,转身招呼姜春峰和姜秋宝,“走吧。”
“哎。”兄弟俩紧随其后,像三颗高矮不同的葫芦依次滑过门帘,很快出了院门作鸟兽散。
屋里,姜秋红起身给林巧英擦口水和眼泪,忍不住骂道:“瞧春林那德性,简直癞蛤虫莫上椿树,不知道自己姓啥了。”
“缺啥上我家里要~”她捏着嗓子模仿姜春林,“狗东西,当自己是干部下乡啊?真特么能装腔作势!”
姜冬月:“姐姐你别生气,他们仨知道来看看咱妈,就算良心没黑透,咱不跟他们一般见识。”
“理儿是这么个理儿,我心里忒膈应。”姜秋红把手帕扔水盆里,撒点洗衣粉泡着,“春林和他媳妇都不是什么好东西,养出来的儿子闺女反倒挺出息,接二连三地上大学,莫非应了那句‘歹竹出好笋’,隔辈沾咱爹的光了?”
姜冬月正在倒开水冲奶粉,听见这话打鼻孔里哼一声,不屑地道:“少民不知道多大,少波今年好像二十七八了,这个岁数的小伙子就算没成家立业,也该知道个好赖。他生来就是奶奶抱着,当心肝养了十几年,亲爹把奶奶撵出去装不知道,这么些年没说给奶奶送半口吃的,算什么好笋?”
“姐姐你别看姜春林现在吹得人五人六,好像多风光,老了有他受罪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