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冬月也待不住,跟林巧英说了声等她回来再揉面蒸馒头,就骑自行车去街里找乡亲们打问谁家孩子在哪儿上初中,什么时候招生考试。
九十年代通讯不发达,乡下地界尤其闭塞,有点什么政策消息全靠村干部大喇叭广播。像小升初考试这种不算顶重要的事情,村里根本没人管,学校也只组织学生参加全县统考以及附近中学的考试。
至于市区内的一中、二中……十九中等等,这些学校大部分不会对乡下小学投注任何目光,仅有排名靠后的几所会由班主任通知各班学生,让他们周末回家时捎带问一问同村是否有人想参加招生考试。
如果参加,普遍会收取报名费十至十五元不等,然后让考生在规定时间按考号自行到学校参考。
这种方式听起来还行,实际弊端极大,因为有些学校没有本村学生,直接就把考试错过了。再者学生脾性天差地别,像陈梦圆一样外向敢说话的会上门询问,有些脸皮薄或者习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他根本就不会张嘴啊!
姜冬月越想越后怕,热得脑门全是汗。好在石桥村地方小人少,适龄学生更少,她很快跑了一圈,发现全村只有九个孩子在市区上初中,其中还有六个都聚在十三中。
剩下仨人里面,一个在十中,俩在十五中,今年即将毕业升中专或高中。
姜冬月马不停蹄地奔到对方家里,得知十五中没有定考试日期,很可能是下下周,十中则是下下周一考试,忙问清报名费让人给捎到学校。
在十中上学的姑娘叫刘静,接过钱小声说了个“好的”,就抿住嘴不吭声了。
刘静她妈气得撵闺女去厨房烧火:“你看这孩子!成天说话像蚊子哼哼,往后自己出门咋整啊,愁死我了。”
姜冬月心想这样是挺误事儿,嘴上安慰道:“女大十八变,过两年就好了。”
“好啥好,他爹那脾气几十年没变过,偏偏生个闺女随了他。”
“姑娘家害羞嘛,能沉下性子学习……”
姜冬月夸赞几句,约定下星期来家里找刘静要考号,然后才骑车离开。
到家一看,唐笑笑已经从菜地回来了,正系着围裙和林巧英一块儿揉面,唐笑安趴在旁边写作业,嘴里嘀嘀咕咕地不知道念些什么。
“冬月,刚才会粉找你,想作伴去青银县买……买啥来着?” 林巧英边说边把切好的馒头放到盖帘儿上,“瞧我这记性,刚说完就忘啦。”
唐笑笑往案板上撒点干面粉,提醒道:“买棉花,还要买小孩包袱。”
林巧英:“对对,是这个。她儿媳妇生啦,是个大胖小子,七斤六两呢。”
所谓小孩包袱,在本地指的是给新生儿准备衣裳,最好能多到打个包裹。当然,包袱大小全看各人心意和财力,有的一两件薄衫,有的四季俱全,都是同样叫法儿。
“改天再去吧,晚上我跟会粉说一声。”姜冬月洗了手把闺女替下来,利索地将面团搓成圆滚滚长条,“最近太热了,知了叫得人心烦意乱。”
至少在笑笑的初中有着落之前,她是没心思出门转悠了。
第136章 难得糊涂(捉虫)因为粗枝大叶差点让闺女错过考试, 姜冬月特别过意不去,夜里等唐墨砂光回来,便对他把这事儿学了一遍, 琢磨着明天跑市区找那些初中学校再打听打听,能考的全都试试。
唐墨坐在矮桌前,呼噜一大口清汤鸡蛋面,含糊不清地问道:“你打算把笑笑送城里上初中?”
姜冬月:“先考考再看吧,我心里有那么点儿念想,又怕白折腾耽误孩子。”
她边说边收拾碎布头,按材质和颜色用细绳分开捆扎, “老黑你看,咱村学习好的大部分都上河晏初中,笑笑要是去那儿念书, 平常干点啥多少有熟人照应, 离家也近。”
“可是河晏住宿条件太差, 听香惠嫂子说, 前几年艳淑她们都住在尖顶旧平房里面,房顶还是瓦片呢。春秋天过去看孩子, 宿舍潮得要命, 被子都能挤出水。赶上下雨天,外面泥水还往里倒灌, 忒受罪了。”后来河晏新盖了宿舍楼,结结实实的足有三层高,可谓是鸟枪换炮,贫下中农突变富户。奈何肥马也没有瘦骆驼大, 它一间宿舍上下铺正常应该住十八个人,为了塞进更多学生, 三人合睡两张床凑二十四个,轮流挤中间床缝位置。
青春期的小姑娘们都挺瘦,冬天铺满被子仍然挤得下,但宿舍没有电扇,夏天就相当难挨了,每天醒来被单都能湿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