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一边派人彻查太师府,一边命刑部捉拿沈凛骁。
沈凛骁被告藐视皇室宗亲,欺凌百姓,曾殴打流民致死,遭成极坏的影响。而状告沈凛骁的人,就是曾经在酒楼前向他乞讨,被他丢过碎银的流民。
那次沈凛骁醉酒离开,流民一拥而上,留下的商户曾与流民发生过激烈的冲突,有几个流民死在当场。当时这件事被沈太师压了下来,原来也已经有了定论,抓了几个商户,动手的小厮也被拿下。
但沈太师死后,商户们翻了口供,说是沈凛骁离开前要求他们动手的。他们是畏惧太师府威名,所以才命令手下人动狠手。
沈太师知道这件事与沈凛骁无关,所以也瞒着没有告诉沈凛骁,不愿让他烦心。沈凛骁是在入狱后才听说的这件事,他根本不相信刑部所言,但苦于没有证据证明自己清白,被迫留在狱中。
沈凛骁迟迟未审。刑部在等皇帝的命令,皇帝在观察南部的动作。
沈夫人清楚皇帝的意图,她也明白,沈太师和沈凛骆离世,南部世家对沈家已经冷淡了许多。南部世家不愿出头,沈夫人就只能挨个去求,为沈凛骁四处奔波。
南部想放弃沈凛骁,以此来取代反战带来的影响。可沈夫人怎么可能让他们如愿,沈夫人拉上自己的外家,一起出力,最终还是将沈凛骁从牢里救了出来。
沈凛骁被关在牢里一个多月,虽然没受什么委屈,但为他奔波周旋的沈夫人,却一夜白发,苍老了许多。
沈凛骁见到母亲,跪着磕了几个头,这才知道自己有多不孝。
可沈夫人并没有因为沈凛骁的脱罪而轻松,沈夫人看得出来,皇帝不过是借沈凛骁试探南部的态度,不会轻易善罢甘休。沈凛骁的案情已解,但皇帝施加到太师府身上的罪名,只怕一时难消。
太师府得罪了太多的人,世家们虎视眈眈、无不想取而代之。
趁你病要你命,群狼环伺,他们必须尽快离开京都这个是非之地。
作者有话说:
留爪、留爪。
第158章
沈夫人有心离开京都, 她让府里打听筹备,行事非常低调。
皇帝借沈凛骁试探出南部的态度,知道南部并非铁板一块, 当然不愿意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让沈夫人离开。
沈夫人毕竟是个后宅妇人, 她即便能预见危险, 也没有那么大的力量去阻止。
调查沈太师的事还在推动,元日将近, 是沈夫人借归家探望、离开的最好机会。而就在这时, 九皇子竟然联合西南官员递折, 状告已故的沈太师在处理西南旱灾时隐瞒灾情,致使流民四起、生灵涂炭。
皇帝要动沈太师, 所有人看得都很清楚。即便皇子们不想九皇子出头,却也不愿惹皇帝生气。皇帝时日无多, 万一他们站错队、说不定就会与大位擦肩而过。
对于此事, 朝廷上下各有看法。
有的人觉得,西南这么多官员状告沈太师,事情一定八九不离十,沈太师隐瞒不报的事必然是真的。
也有人、比如郭宰相,他跟沈太师以往走得就比较近,清楚沈太师的为人,看问题也就更偏向沈太师一些。西南世家难得这么团结,一个地方的官员忽然抱团, 本身就是很值得怀疑的一件事。
但支持沈太师的声音太小了, 世家们趋利避害, 北部分功他们积极, 西南旱灾却无人想理。西南现在就是个烂摊子, 谁都不愿意去淌这趟浑水、调查所谓的真相。
皇帝得郭宰相劝谏,隐约也察觉到不妥。
但皇帝已经被清算沈太师这个想法冲昏了头脑,人赌赢了一次,就会忍不住再赌第二次。
万一呢?如果真是沈太师瞒报,就算西南那边有私心,多半也是为了逃脱救灾不利的罪责,生不出什么乱子。可要是给沈太师定下罪名,等新君继位,新君就有了与世家对抗、施展手脚的余地。
皇帝受世家钳制,满腔抱负无处施展,他得不到的东西,拼尽全力也想为自己的孩子争到。而且,这可是九皇子给他上的折子。出了白夕鸾的事后,皇帝就开始担心九皇子是不是志不在皇位。皇帝看不透九皇子,惴惴不安,难得九皇子愿意在朝事上上心,皇帝怎么可能驳斥打击九皇子。
九皇子所做的,正是皇帝所需要的。皇帝开始怀疑,一切是不是九皇子有意为之。他有一个聪明的儿子,筹粮后懂得急流勇退,借女人迷惑太师府,立大功也能做到沉稳不声张,等沈太师死后,再出手清算……
皇帝越想越觉得事情就是这样,他对九皇子满意非常,下令准许九皇子可以随时出入皇宫各处,还将京都的一部分兵马交到他手里。